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06.07.2015  16:13
  坚持每天阅读,是我多年来的一个习惯。
  
  每当结束了一天繁忙的工作,看着妻子和女儿甜甜地进入梦乡,任他窗外是暴雨如注,抑或大雪纷飞,给自己沏一杯香茶,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很快便忘却了俗事的纷扰,让疲惫的心灵在阅读中得到舒展。感觉生活是如此的满足而美好。
  
  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阅读的?确实不记得了。在那个网络和电视娱乐并不发达的年代,读书是周围许多人8小时之外的重要内容。记得上小学时,区文化宫外有几个租书的摊子,花花绿绿的小人书,薄的3分钱,厚的5分钱,交钱后便可捧着一摞在路旁的马扎上美美地坐上半天。但因家中经济并不宽裕,因此我从来都不是坐在书摊前的那个孩子。
  
  父亲有一只书箱,是我常常“扫荡”的地方,可惜里面大多是财务一类的专业书籍。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书,却意外发现了父亲的秘密。箱底压着一本红色的通讯员证,端正地贴着父亲的照片,还盖着公章。看到我一脸羡慕,父亲说那是因为他经常给当地日报投稿,报社颁发的,还说要想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首先要多读书。
  
  虽然家里支持我阅读,口袋里却依然没有多余的零花钱。为了买一本6角钱的《故事大王》,我常常要攒上一个月。主要“经济来源”是卖掉家里的酒瓶和用过的旧课本,以至于自己的小学课本现在一册也没有保留下来。依靠卖废品得来的钱,我坚持每期购买了《儿童文学》《少年文艺》《读者》等不同的杂志。一本新书拿到手,常常是在回家的路上便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不待到家已经囫囵吞枣,读了个大概。进了家门胡乱吃上几口饭,才像老牛反刍似的,回到自己房间仔细地阅读起来。每月一期的杂志,不到一天便读完了。对我来讲,盼望下一期出刊的日子成了一种煎熬,明明知道奇迹根本不会出现,还是会一遍遍往书报亭跑,乐此不疲。
  
  古人云,书非借不能读也。每月一期的杂志已经让我倾其所有,要想阅读古典四大名著这样大部头的书籍,唯有向老师和同学们去借。我的眼前至今常常浮现出这样一组画面:在熙熙攘攘的放学路上,一个原本贪玩的学生,将自行车蹬得飞快,全然无视路人异样的目光,只因为他的怀里揣着刚刚借来的《茶花女》或《平凡的世界》。我同样记得,当读到田晓霞在抗洪一线不幸牺牲的时候,书上的字突然在我眼前模糊了……
  
  淘书、读书、藏书,书籍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欢乐。渐渐地,自己的书也有了厚厚的一摞,我便把家里准备生火的木板挑拣出来,自己动手钉了一个书架,把所有的书都“光明正大”地摆出来,让我在同学间很是臭美了一阵子。
  
  高考后,我进入了湖北的一所林业院校,校图书馆成了我最常去的地方。因为对文学的偏爱,在校期间我报考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全国自学考试。在同学们上网、打牌的时候,我独自闷在自习室啃读生涩的《古代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学史》,十几门的课程,我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便考过了大半;为了考完最后3门课程,已经参加工作的我,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回到湖北,又在考完当天辗转1000多公里返回单位。
  
  在林场工作后,我先后当过森林防火队员,干过景点讲解员,还在餐厅端过盘子……林场真实而鲜活的工作经历,不仅磨砺了我作为林场人的坚强意志,同时也激发出我前所未有的创作欲望。工作之余,我经常给场报投稿。2005年,在场领导的关怀下,我被调到场部办公室,从事文字材料和对外宣传工作。能够把从事的职业同个人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我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像父亲当年一样,我开始尝试向报刊投稿。在编辑老师悉心指导下,自己稚嫩的文字也越来越多的见诸报端。由我参与采写的《孙建博:和梦想一起飞》获得了“关注森林––梁希新闻奖”二等奖;《如月湖今昔颜色翠》等文章先后两次被中国绿色时报评为“十大生态美文”。
  
  今天,每当翻开妻子为我整理的一本本剪报,我会由衷感叹:在阅读中成长,也在阅读中不断汲取力量。此生,阅读将永远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分享到: 更多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作者:珺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