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拓“文道”修缮十余古迹 18片文化街区串珠成链
杨椒山祠现状。
古都中轴线西侧,由北至南散落着什刹海、地安门、大栅栏、天桥等18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今后它们将连缀成一条“文道”,迤逦而行,作为北京旧城传统风貌的精华区,统一进行保护。这是昨天记者从正在召开的西城区“两会”上了解到的。“文道”内,初步统计有十余处文物古迹会在“十三五”期间逐一修缮、开放。
修缮“公车上书”古迹
此次划定的“文道”,将西城区现有的18片历史文化街区全部覆盖。西城区副区长李岩表示,它是串联中轴线沿线有关各区域之间内在文化关系的骨架,是西城功能区、文保区建设的精华与灵魂。
“文道”内还散落着诸多年久失修的珍贵文物古迹,今年起将逐一修缮,并向社会开放。宣武门外,“公车上书”发起地——杨椒山祠即将实现完全腾退;南横西街上,同样因“公车上书”而闻名的粤东新馆也将在今年完成腾退开始修缮,而后将加入面向大众的社科类教育内容进行展示;大栅栏西街,护国观音寺年内腾退,将打造成为大栅栏历史文化展览馆;老天桥的新市区泰安里,这处已淡出人们视野的文物,将在今年启动修缮工程。
此外,西城区的沈家本故居、太原会馆、东莞会馆、龚自珍故居以及康有为故居、朱彝尊故居,这六处文保单位也将在“十三五”期间修缮完工,陆续对市民开放。
位于南海会馆内的康有为故居,眼下文物本体已经腾退完毕,外围仍有4户居民,今年有望完成腾退启动修缮。朱彝尊故居还有一户居民没有迁出,但主体已经修缮完毕,今年将督促加快腾退进度。
儒福里观音寺过街楼、每周评论旧址等一批迁建未落地的项目将会在今年落实。西城区文化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备受关注的先农坛破损坛墙年内将启动修缮,还将依法认定武定胡同23号等一批文物价值突出且社会关注度高的不可移动文物。
18片文化街区串珠成链
“文道”区域面积达千余公顷,是西城区总面积五分之一强,占到了北京旧城33片历史文化街区总面积的一半多。按照功能和管控力度的不同,西城将“文道”划分为中轴核心精华区、历史文化精华区、支撑体系三部分。
中轴核心精华区以故宫、中南海为中心,北至什刹海、南含大栅栏-琉璃厂及先农坛等,其中包含了14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和2片风貌协调区。西城区文化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这一区域内将实行更为严格的风貌保护措施,区域内的高层建筑不应过度遮挡文物,已建成的高楼将视具体情况降层。此前实施的白塔寺药店降层,就是这样的案例。
周边的环境也要尽可能和历史风貌统一起来。今年,西城地安门内大街、阜内大街、大栅栏月亮湾等地区环境整治和景观提升,沿街进行环境整治,建设有老北京特色、多元文化交融的魅力走廊。
中轴核心精华区以外的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包括阜成门内大街、西四北头条至八条、南闹市口、法源寺及西琉璃厂地区,以及4片风貌协调区,被定为历史文化精华区。这一区域与中轴核心精华区构成了西城区范围内的历史文化环境。
支撑体系则包括散布在中轴核心精华区和历史文化精华区之外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优秀近现代建筑、工业遗产、挂牌院落、名人故居、文保单位建控地带、旧城凸字形轮廓、河湖水系、绿地公园、广场、古树名木。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李晓 FN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