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养老设施一刻钟能走到
原标题:《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设计标准》公开征求意见 街区养老设施一刻钟能走到
每一个新小区,都要配建800平方米的养老服务用房;供给业主养老的设施不能放在小区的犄角旮旯、不能设在地下室和半地下室;街区级养老设施要设置在1公里范围之内,即健全老年人花15分钟能走到……12月29日,市规划委将发布《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市民可以到市规划委网站查询并留下意见和建议。
居住养老分三级 15分钟能走到
据民政部门预测,2020年北京市老年人口将达到350万至400万,约占总人口的20%;本市计划有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这份被称作“9064”的规划,也成为市规划委组成的调研小组努力推进设施落地的方向。2014年年初,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调研组在启动社区养老设施调研时,就已经确认了这份《标准》要对居住养老服务设施进行分级布置,争取实现全市养老服务设施“配置均等化”。
“北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说,绝大多数养老都离不开家庭和社区,先让养老设施“遍地开花”最重要。
在12月29日将发布的征求意见稿中,市民可以发现,未来居住养老服务设施划分为三级,即街区级、社区级和建设项目级。其中,街区级的居住人口规划规模一般为5万人以下,社区级的服务对象为1000至3000户,建设项目级为1000户以下。
按照征求意见稿,即使是级别最高的街区级,也要设置在一位健全老人步行15分钟可以到达的距离内,即1000米。而次一级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宜为500米,并要避免跨越城市主干路和快速路。“对老人来说,短时间内可以到达,尽量少过马路,才更方便。”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说。
最小不少于10张床 都得配上活动空场
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说,这份《标准》将适用于本市新建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主要包括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老年人活动场站。老城区也将参照执行。
标准规定,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中必须设置不少于10张日间照料床位。而对于开发商来说,新建社区级建设项目必须配建不少于800平方米的社区养老服务用房和不少于150平方米的室外活动场地。考虑到老人就医需求,标准要求养老服务设施应设置在一级及以上综合医疗机构的服务半径内。
“我们调研老旧小区养老设施改造时还发现一个问题,开发商虽然保证了养老服务用房整体面积,但是分散零散,东一个西一个,一些在犄角旮旯,很难找。”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说,另外一些用房直接由底商改造而成,格局上不适合,使用不便。
对此,《标准》进行了细节约定,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应位于建筑的低层或首层,不应设在地下室及半地下室,以便于老年人日常使用和紧急疏散。
两层就得设电梯 日间照料每间4人至8人
“据调查,现在实际老年人居住用房普遍偏小。由于老年人动作迟缓,准确度降低以及使用轮椅和方便护理的需要,特别是对文化层次越来越高的老年人,生活空间不宜太小。”相关负责人说,调研结果最终显示,北京市家庭空巢化、高龄化的现象并行,失能失智老人增多。
对于这种情况,《标准》不仅仅设计了一个空壳,还对养老服务设施用房中的多个细节问题进行了规定。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休息室宜为每间4人至8人;失智老年人的每间休息室床位数不应大于2床,并宜进行分隔。另外,二层及二层以上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筑应设无障碍电梯,并能满足担架出入要求。电梯运行速度不宜大于1米/秒,电梯门应采用缓慢关闭程序设定或加装感应装置,电梯内应设有安全扶手和监控及对讲系统。
“电梯启停速度不应太快,否则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的老年人会产生不适感;放缓电梯门关闭速度,是考虑老年人的行动缓慢,留更多时间让老年人出入电梯,避免因门扇突然关闭造成惊吓或夹伤。”《标准》主编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晓钟说。
《标准》提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用房具有“就餐洗护、医疗保健、休闲活动、管理服务”四种功能,并就所需用房最小使用面积和空间设计做出了详细规定。空间设计中,甚至包括浴盆和便器旁应安装扶手这些细节内容。
这份《标准》甚至还规定,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出入口内外应留有不小于1.5米×1.5米的轮椅回旋面积,踏步前缘应相互平行等距,踏面下方不得透空。“老年人反应能力、调整能力逐渐降低,如若踏步尺寸不均衡,会造成行走困难。对于拄拐杖的老年人而言,透空楼梯虽然美观,却容易造成打滑失控或摔伤。”刘晓钟说。(耿诺 曹晓晨)
相关专题: 北京市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