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田间地头的果树处长
“叮铃铃”,河北省林业厅果树蚕桑与产业管理处的电话响起,一听是群众来咨询技术问题,接电话的同志立刻说:“等一下,我把耿立锋的手机号给你,他熟悉情况。”
这个“大忙人”耿立锋就是河北省林业厅果树蚕桑与产业管理处副处长。他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果品生产的宏观管理工作。
“他说的话我们爱听。”乡间的果农这样评价他,“耿副处长讲技术头头是道,做事有板有眼,没有一点架子,是自家兄弟一样的贴心人。”
“他基层经验丰富。”同事这样评价他,“扶过贫、下过乡,钻技术、懂管理,是样样通的多面手。”
他是主管领导,又是普通一兵;他是果树科技方面的专家,又有点像田间普通果农……众多的“矛盾”在他身上融合,看着却很和谐。让我们跟着他的脚步,来到田间地头、科研现场,听听他的故事。
扎根基层
是果农信服的好干部
耿立锋的朋友大多数是果农。
“他的手机号在河北省50多个果品重点县都是公开的。” 耿立锋的同事说,“24小时不关机,随时接受果农的咨询。”
从业20多年来,耿立锋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到果园为农民们进行技术指导,只要他们有需求,耿立锋都会身体力行为果农排忧解难。为了方便沟通,他为果农建立了微信群,将深州、晋州等周边县区的240位果农拉入群里,通过微信平台开展技术服务,取得了良好效果。也因此,耿立锋被当地百姓戏称为“微信处长”。
2013年,在河北省深化加强基层建设活动中,耿立锋主动提出到涿州市孙家庄村扶贫。从进村的第一天起,他就把自己当作了孙家庄村的一员。发生森林火灾时他冲锋在前,带领村民上山打火;植树造林时他走进田间地头,与村民一起挖坑栽树浇水。
为了帮助孙家庄解决“吃水难”的问题,耿立锋和工作组决定先从“打井”做起。耿立锋干劲十足,村民却忧心忡忡:“孙家庄上百年来都打不出井,林业厅这几个年轻人刚来就要打井,能不能成功啊?”
顶着巨大的压力,耿立锋请来母校河北农业大学教授边新年以及河北省水利部门、地质部门的专家到村里帮他找水源,历时1个多月,终于打成了建村以来的第一眼深水井。井深360米,实现了自来水入户,让村民们彻底摆脱了祖祖辈辈吃水靠天的生活。
孙家庄山高坡陡,村民以种植玉米为主,经济效益差。为了解决致富难题,耿立锋带领工作组成员走遍孙家庄的每一户,认真分析村情,确定发展以核桃、榛子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在他的努力下,孙家庄引进了10个最新的杂交榛子品种。如今,该村已建成河北省品种最多、最优良的榛子新品种示范基地,实现了人均收入超万元的目标。
谋划长远
伏下身子做实事
“这小伙子做事勤快、扎实。”这是领导和同事对耿立锋的评价。
作为果桑处副处长,他主要负责果品生产的宏观管理工作,主笔编写过《河北林业志》果树业发展的内容,并作为主要起草人,编制了河北省梨、苹果等主要树种的标准,其中《优质梨栽培技术规程》获得2002年度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作为河北省果树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秘书长,2004年以来,他连续12年作为主要作者编写了《河北省农业与农村形势分析与预测》的果品业部分;编写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林果分册)》《河北果品增收集》;参加的《河北省苹果、梨优势布局及优质高效技术体系与示范》科研项目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渤海湾苹果成龄果园改造技术及幼树标准化技术体系研究》获河北省山区创业二等奖。
2002年耿立锋分管全省果品生产工作以来,为了解决果树品种单一、市场供给不合理、果农“卖果难”的突出问题,他提出“树上调结构”发展对策,大力推广果树“高接换头”技术,保住了果树资源,稳定了果品市场,增加了果农的收入。为了解决果品品质下降、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果农增收乏力等问题,他推广了“树体改造和树形改良”技术以及“省力化栽培”新模式,使河北省完成了500万亩梨树的结构调整和品种改良,以及500万亩红枣、苹果、板栗的树体改造,惠及全省800万果农。
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推动河北省果品产业转型升级,耿立锋深入调研,撰写1万多字的《河北省果品产业强省建设系列调研报告》,提出了“发展现代果业,建设果品第一强省”发展新思路。2014年,耿立锋主笔编制了《全国优势特色经济林发展布局规划》和《关于加快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意见》,为推进全国经济林产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脚踏乡间田土,心系农林科研,他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一路走来硕果累累。1992年,耿立锋获评河北省林业厅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9在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中,他负责河北展区的展品征集、布展工作,成绩突出,被河北省政府记个人一等功。2013年,他投身河北省基层建设年帮扶工作,任驻村工作组组长,所在工作组获评省级优秀工作组,个人获评省级优秀工作队员。参加工作以来,他还受到10次嘉奖奖励,记三等功一次……
“既是干部,怎能不心怀群众?既是林业科技工作者,怎能不为林业添彩?”耿立峰站在果树下,风吹来,衣襟飘动,如一棵挺拔的绿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