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效愚追忆何振梁:严谨且温情的体育外交家

05.01.2015  02:35

  中新社北京1月4日电 (记者 杜燕)“工作十分认真,待人很细致,在与国际奥委会的沟通、协调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曾任北京奥申委副主席的蒋效愚追忆起与何振梁共事的8年时光,满满的是对“奥运老人”和“体育外交家”的赞赏。

  1月4日,何振梁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他与体育结缘50年,是新中国体育先行者、新中国体育历史的见证者和体育外交家,更是北京申奥由失败到成功的标志性人物。

  “何老为圆中华民族百年奥运梦想,在申办和举办北京奥运会期间做出了重要贡献”,蒋效愚接受中新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何振梁严谨工作、细致待人的处事原则,在与国际奥委会的沟通、协调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也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中。

  2000年,蒋效愚与何振梁相识。在蒋效愚眼里,那时的何振梁特别希望奥运会能在北京举办,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奥运梦想,也是几代体育人的梦想,因此“何老工作十分认真,工作要求很高。

  2001年初,何振梁作为北京申奥团陈述人之一,参加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这是何振梁第二次为北京、中国而努力。“何老为法、英文本的定稿付出了极大心血,特别是法文,他亲自把关,进行定稿。

  蒋效愚提到,当时新的申办规则规定,不允许国际奥委会委员访问申办城市,也不允许申办城市“走出去”拜访委员。为了让国际奥委会委员们能更多了解中国、了解北京,何振梁想了许多办法,“不让见面,他就邮寄相关材料,还设计和制作了许多视频,包括北京文化、风光、人文历史等,尤其是把这些资料翻译成英语、法文时,他必定亲自上阵,给予很多建议。

  除了详实的“硬货”,何振梁还有“温柔锏”。蒋效愚告诉记者,每到圣诞节、新年元旦,何振梁都会给委员们邮寄“中国造”贺卡,从设计到版式,他的要求是“要有中国特色,要温馨。”,甚至委员们生日也会寄去祝福的贺卡。

  “这些小事儿上做得很细致,更能打动委员的心。”在蒋效愚看来,何振梁的真情和付出得到了回应。

  2003年3月28日让蒋效愚印象深刻。在瑞士洛桑的国际奥委会总部大楼内的会议室里,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按照惯例要在会徽样本上签名确认。

  “出乎意料的是,罗格表示‘我要以你们中国特有的方式来确认会徽!’”。蒋效愚表示,罗格从印盒里取出印章,饱蘸红色的印泥,在会徽样本左下方盖上印章,“罗格之印”四个汉字跃入眼帘。随后,罗格又在会徽样本上签名。

  据蒋效愚了解,罗格的这枚中国印是何振梁委托中国篆刻家用寿山石专门篆刻的。

  蒋效愚透露,如今,那个会徽样本上已成为珍品,存放在奥运博物馆中,“除了独一无二的‘罗格之印’外,还有罗格的亲笔签名,其他国家的会徽设计不会有双重确认。

  谈到何振梁老人的逝世,蒋效愚认为是一种损失。他称,何振梁与奥运结下了一辈子的情缘。在申办奥运会的那些年里,他奔走、协调;奥运会后,虽然身体不佳,却不忘弘扬奥运精神、传承奥运遗产。

  蒋效愚称,何振梁一直是国际奥委会文化和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主席,而自己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参与成立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并担任副会长,与何老一起在中国推广奥林匹克教育。

  “也是因此,在顾拜旦诞辰141周年之际,我和何老曾一起到北京四中,与青少年一起纪念顾拜旦诞辰,并向中学生们赠送《中学生奥林匹克知识读本》。”蒋效愚表示,何振梁一直参与并支持奥林匹克教育,尤其注重对青少年的教育。

  如今,北京正积极申办2022年冬奥会。蒋效愚说,何振梁一直很关注北京此次的申办,希望体育界人士继续努力工作,“争取把冬奥拿下,这也是何老的愿望。”(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