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奖学金获得者 |闫明珠:认识真实的自己

03.12.2018  15:23

本网讯 闫明珠,营养与食品安全专业15级博士研究生。博士三年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IF分别为7.126和6.810)。博士期间曾荣获2015-2016、2016-2017学年中国农业大学博士二等学业奖学金。从事课题“甘草香豆素对对乙酰氨基酚导致的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博士伊始的改变与收获

申请成为我校博士之前,闫明珠是以天津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学生的身份,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从事神经药理方面的研究。相较于其他人,她的硕士课题进展的相对顺利,这给了她继续做研究的信心。了解到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在人才培养上的雄厚实力与耀眼成绩,闫明珠顺利联系了扈洪波教授,申请继续攻读营养与食品安全专业的博士学位。

通过组会交流,闫明珠发现了自己与扈老师其他研究生的差距。实验室的硕士研究生可以在两年内做出超过她硕士期间三年的成绩,这让她艳羡不已,同时又对同学们的高效率、高水平以及扈老师出众的业务和科研能力钦佩有加。

意识到差距后,她开始大量阅读相关文献,努力学习实验技能,包括之前从未接触过的技术领域。“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奋进。”从一周一篇文献到一天一篇,直到可以快速通览文章掌握大体脉络,实验技能也是稳扎稳打地进步着。 

除了知识的收获,闫明珠与实验室的同学还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由于实验的特殊性,单独一个人是断断完不成同一个时间几十只小鼠的采样的,所以每次实验室都是分工合作,给药、检测、采血、取脏器都有专门的人负责,大家各司其职,完成整个的动物实验。

除此之外,遇到困难时,也是他们陪伴我,感同身受地开导我,设身处地地宽慰我,鼓励我积极地面对并解决难题。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博士期间,闫明珠以第一作者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学士论文,涵盖了《Redox Biology》、《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领域内的著名期刊。谈到论文发表与博士课题时,她提及自己在课题推进过程战胜过的种种艰辛,感慨万千。

首先是课题的选择,由于实验室扎实的细胞培养基础,她决定先从体外开始筛选,在试过所有的细胞模型后,都没有筛选出合适的活性物质。于是她又开始从动物模型着手,她采用的是酒精导致的急性肝损伤模型,却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该模型极其的不稳定,小鼠提前死亡也使得血液和组织样本无法采集。于是,闫明珠开始对自己采用的动物模型进行思考和反思。在这一次又一次剖析失败的过程中,闫明珠心中逐渐清明。每一次的反思改变,都是向成功更进一步。和老师深入沟通交流之后,她调整了研究思路,果断抛弃不稳定的酒精模型,选用另一种常见的药物性肝损伤模型;同时又加大了相关活性物质的剂量。终于在多次尝试后,获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在不知不觉中,闫明珠已经习惯了与这些难题同行,走走停停中,一边思考一边解决。关于创新,闫明珠谈到,自己的研究是利用甘草中一种香豆素类化合物,通过一系列作用缓解体内氧化应激状态,从而有效干预急性肝损伤,具备极大的研究潜力和开发价值。

在研究遇到瓶颈时,闫明珠最感恩的就是扈老师的鼓励,“你要坚信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这是扈老师最常讲的一句话。既然退无可退,便只能绝处逢生,在夹缝处挤出芽儿来,向着阳光成长。

遇见更好的自己

谈到对科研的认识,闫明珠说,最重要的是培养好基本思维,方法就是提升文献阅读量。科研的思维方法就像骨架一样,事实上每一块骨头都可以深入探讨。比如关于别人做了什么,就涉及到文献阅读、对比和总结。“太阳底下没有什么东西是新的”,也就是说,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而前人研究的东西,大多发表在文献中了。除了科研的基本思维,科研具体进展或方案也极其重要。做科研一定要有很清晰的头脑,在任何时候都能说清楚要做什么,或者说要往哪里走,现在在什么地方,怎样才能从“这里”到“那里”。

做科研就是与未知打交道,虽然有时不乏以失败告终,但是坚持下去,成功终究是会到来的。相较于无穷的真理,或许这只是小小胜利,但是前进的每一寸都是奋斗得来的,充满着欢喜的泪水。

闫明珠对自己博士期间的经历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她讲到,通过这段经历,更加认识到科研工作者的不易,在不断的前进中认识了一个更加真实的自己,强大内心,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