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两难”变“共赢”

15.08.2015  11:37

  日前召开的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发布的消息显示:经过27年治理,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已有1/3被绿化,绿化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另一个令人忧心的数据则显示:荒漠化直接影响着全球2/3的国家和1/5的人口,而中国是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受影响人口达4亿之多,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达540多亿元。

 
  
  长期以来,荒漠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两难”问题,如何实现二者“共赢”?中外权威专家在库布其论坛上详解了其中的平衡之道。

 
  
   科学治沙:用“绿色经济”开创沙区新貌

 
  
  在库布其沙漠的生态修复区里,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牧民孟克达来正在用“螺旋打孔法”等植树新技术种植沙棘。这些新技术,让沙漠种树成活率大幅提高。“十多年前,当听说库布其要种树时,我感觉是异想天开,如今我已经在沙漠里种了十年树,眼看着沙漠慢慢穿上了绿衣。”指着眼前的绿树,孟克达来说。

 
  
  库布其沙漠变绿的背后,是以科技创新推动对科技治沙模式的探索。“近年来,我们通过加强荒漠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与示范,形成了沙生植物筛选培育、沙区植被修复、经济型防沙体系构建等一批防沙治沙技术新模式。”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


  
  在库布其,通过种树治沙,人工“”出6000平方公里沙漠绿洲,形成一整套沙漠生态修复技术。目前,这些技术已经成功输出到河北坝上、新疆南疆等荒漠化地区。对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张世钢指出,库布其模式不仅让6000平方公里沙漠变绿洲,还带动10多万牧民脱贫致富,创造了近400亿元的GDP,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生态文明的理念。

 
  
   产业治沙:用“自身造血”实现健康发展

 
  
  在库布其沙漠,你会经常看到有人开着轿车去种树,人们称他们是“沙漠金领”。这些人大多是本土农牧民,随着沙漠绿洲的一天天扩展,他们也一年富过一年。近年来,随着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的愈加成熟,生态旅游、光伏发电、生物肥料等产业不断壮大,当地农牧民人均年收入已增长到近10万元左右,部分甚至达到30多万元。

 
  
  “库布其带给未来治沙的启示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产业、金融、科技’,让沙漠治理能赚到钱,进而用产业带动治沙。”全国政协常委、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指出。如今,在库布其,体育赛事定期举行,甘草、沙柳、胡杨、梭梭、肉苁蓉种植业蓬勃发展,光伏光热等新能源产业正在兴起。通过产业支撑,这片沙漠已经不需要外界“输血”,而是通过“自身造血”达到了健康发展。

 
  
  防沙治沙不仅是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面临的共同使命。而其中,成功治沙的关键则是找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沙祖康指出,根据中国第四次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数据显示,中国西部地区沙化率新疆为64.53%、内蒙古为52.35%、甘肃为44.67%、青海为26.58%;而中东、中亚多个国家的生态问题也并不乐观,都面临着地下水位下降、草场植被退化、沼泽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困境。因此,“一带一路”的建设首先就面临解决生态危机的重大课题,建设绿色丝绸之路、构建绿色经济环境将是各国共同的责任。


  
   全民治沙: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热情

 
  
  国家林业局数据显示,中国是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的土地面积高达173万多平方公里,占据国土面积的18%。与此同时,每年都有1000万到1200万公顷的土地正在退化,荒漠化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未来做好可持续治沙要实现‘两个结合’。”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会长侯云春建议,“一是要把市场的主导作用和政府的指导作用相结合,二是要把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以企业为主体的各方社会参与相结合,形成全民治沙合力。


  
  专家建议,科技发展和机制体制创新是生态修复和荒漠化治理的重要基础。既要花力气发展荒漠化治理的关键技术和开发创新,也要从政策入手,在土地、沙漠确权,转让和租赁等方面有长效的立法、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吸引企业投资生态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要切实发挥PPP机制和民间组织独特的灵活性,促进更多资本力量参与到治沙中来。(A25)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记者 李慧 通讯员 何律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