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抉择,只为美丽中国

03.04.2015  09:39
      又是一个春天,东北林海冰雪消融,更显莽莽苍苍。4月1日,西起大兴安岭,东到长白山脉,北至小兴安岭,绵延数千公里的原始大森林里,千百年来“丁丁”不绝的伐木声消失了。这一天,内蒙古、吉林、长白山森工集团公司,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岭南8个林业局、吉林省4个森林经营局和内蒙古自治区天保区外大兴安岭山脉范围内的100个国有林场,数以十万计的伐木工人收起油锯,封存斧头,走出深林。
      至此,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商业性采伐宣告全面停止,这标志着我国重点国有林区从开发利用转入全面保护发展新阶段,也标志着我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发展拉开了新的大幕。
      下决心:天保工程扩至全国
      一面是林木产业带来的巨大效益,一面是环境资源面临枯竭的窘境;一面是生态环境急需保护,一面是众多森工企业要脱胎换骨、上百万林业职工需妥善安置……全面停伐天然林,必然是一个艰难而重大的抉择。但艰难抉择,坚决完成,只为美丽中国。
      “按原有部署,吉林国有林区停伐将分三步:从今年起,每年停伐三分之一。没想到中央力度这么大,让我们一步到位全部停伐。既然中央决心这么大,我们无论困难有多大,一定坚决完成停伐转型任务。”吉林森工集团主要负责人说。
      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森工集团下设87个林业局,经营面积4.9亿亩,占到全国国有林区经营面积的67%;森林面积3.9亿亩,森林覆盖率80%;森林蓄积量23.8亿立方米,占全国森林蓄积量的17.4%。林区现有人口494.3万人,其中职工72.5万人。2012年林区林业产业总产值约900亿元,其中,木材及加工业产值385亿元,占总产值的43%。
      这曾是巨大的可利用资源,停伐意味着商业性利用价值的减少,停伐也意味着几十万林区职工的生产生活将会发生巨大变化。
      但是,短暂的阵痛换来的将是新的绿色机遇与绿色生机。天然林是结构最复杂、群落最稳定、生物量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功能最强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在维护生态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次我国下定决心,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把天保工程范围扩大到全国,争取把所有天然林都保护起来,这既为天然林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再次以实际行动增添了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永续发展的希望和信心。
      方向已然明确,行动更加清晰。“就目前来讲,对全国5000万立方米的天然林采伐量,将分‘三步走’停下来。第一步就是国有林区,第二步是国有林场,第三步是包括集体、个人、企业和其他所属产权的全部天然林。”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介绍说。
      为了确保停伐的效果,各项检查措施都已经跟进。4月1日,在黑龙江省森工总局绥棱林业局张家湾公路检查站,值班员牟建波正认真检查下山车辆,看是否夹带木材。“现在反倒是有不少人从山外往林区运板材。因为山里的树不许砍,林区老百姓盖房子只能从山下买板材。”牟建波说。
      其实,早在去年4月1日,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国有林区已率先进行天然林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试点,今年全面停止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商业性采伐,到2016年将全面停止非天保工程区国有林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到2017年,全国将实现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赵树丛说。
      出实招:遏制森林资源枯竭
      “俺小的时候,屯子边上就是林子,林子里有老虎、狍子、野猪。”望着屯子边黑油油的坡地,吉林省蛟河市碾子沟村山头屯农民孙成礼说。虽然属于长白山区,但如今山头屯边上的林子早就没有了,每到秋冬季,大风刮起黑土,直往人嘴里灌。
      数据显示,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森林面积3.9亿亩,森林覆盖率80%;森林蓄积量23.8亿立方米,占全国森林蓄积量的17.4%。然而,多年来,由于过度采伐,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质量全面下降,可采资源已近枯竭,自然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黑龙江大兴安岭的可采成熟林资源由开发初期的4.6亿立方米下降到第七次清查的0.21亿立方米。虽然天然林保护工程促进了森林资源恢复性增长,但由于东北、内蒙古地区森林生长周期长达上百年,森林资源恢复十分缓慢。”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局长魏殿生说。
      赵树丛告诉记者,与开发初期相比,大兴安岭林区林缘向北退缩了140多公里,湿地面积减少了一半以上。多年冻土退缩,土壤侵蚀加剧,地表径流时间缩短,水土流失严重,局部地区出现了沙化现象,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频发。长白山林区由于长期过度采伐、居民不断增多,致使林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涵养水源能力大幅下降。
      严酷的现实摆在面前。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把绿色发展作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必须迈出的关键一步。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是我国面积最大、天然林分布最集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林区,在我国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培育总体布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率先在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正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出实招,迈出了带有示范性、标志性和最为关键的一步。
      有底气:林区转型成效初现
      将最大的天然林区全部纳入停伐范围,需要勇气,也需要基础。事实上,我国林区转变方式的脚步早已迈开。
      早晨5点,天已透亮。黑龙江省柴河林业局贮木场场长张玉忠走出家门。这是他最后一次以贮木场场长身份上班,现在贮木场只剩下他一个职工。过去,柴河林业局是全国闻名的木材生产大户,累计为国家提供了2226万立方米木材。由于天然林全面停伐,干了33年林业工作的张玉忠得适应柴河九寨风景区避暑山庄经理这个新角色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累计生产木材5.2亿立方米。木材年产量最高峰值时达到1260万立方米,占全国木材年产量的33.5%。当年贡献很大,现在包袱也很重。魏殿生说,目前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林业总人口167.5万人,在册职工34.19万人,在岗职工24.01万人,离退休人员27.7万人。企业怎么办?上百万人靠什么生活?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从中央到东北、内蒙古等地已经紧急行动,为国有重点林区排忧解难。
      在黑龙江,省政府已出台《关于推进国有林区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引导森工企业加速向生态产业、非木产业和境外资源开发3个方向转型,引导国有林区4.5万富余人员向森林资源保护、培育“转移”。在吉林,相关部门正与吉林森工集团、长白山森工集团进行测算、统计和分析,做好国家停伐补贴、债务减免、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增加森林培育量、提高天保工程补助标准等政策研究工作。在内蒙古,据自治区副主席王玉明介绍,将统筹做好林区职工就业过渡期内的养老、医疗、再就业培训、生活等社会保障问题,确保守住国有林区改革保生态、保民生“两条底线”。
      发展林下经济,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在黑龙江林区,人们把就地取材,用树皮、枯草、柳条等“废料”制作的工艺品,统称为“草柳编”。记者来到绥棱林区鑫泽工艺品公司时,设计员孙丽正领着几名女工,忙着整理枯草、裁切树皮。鑫泽公司董事长汪泽生原是绥棱林业局老职工,“天保工程”实施后辞职创业,每年自费参加广交会,拿到订单就组织生产,目前雇用了20多名工人。
      与此同时,森林旅游、林企“走出去”等也不断拓展,老林区正在焕发出新的巨大活力。赵树丛表示,“实施全面停伐,森工企业改革发展会有阵痛期。”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就是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不断改善林区民生,“除自然保护区外,在不破坏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允许森林资源管护职工从事林特产品经营,增加职工收入。要把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投资计划,实现林区职工群众收入与全社会同步增长。” (记者  黄俊毅  瞿长福  倪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