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举行“自豪·致敬·奋斗”国庆活动师生分享会

31.10.2019  09:40

10月28日晚,由学校党委教师工作部、校团委共同主办,校学生会承办的名师面对面——“自豪·致敬·奋斗”国庆活动师生分享会在学术报告厅举行。

本次活动邀请到了:曾参加1952年国庆游行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谢锡善教授,两次参加国庆联欢的校团委副书记(主持工作)王鹂,此次群众游行第十方阵集结疏散指挥长、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孔德雨以及群众游行的学生代表陈星翰、联欢活动的学生代表邸恒烨等。教师工作部、校团委相关负责人,部分青年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了本次分享会。

伴随着现场视频,部分参演同学重现了国庆当天“希望田野”群众游行方阵的表演全貌以及部分群众联欢场景,现场生动欢愉的气氛仿佛将师生带回了庆祝大会时巍峨雄壮的天门广场。

在嘉宾分享环节,谢锡善教授深情回忆了1952年参加国庆游行的经历。他讲到,自己当时作为清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身着被染成红黄蓝彩色的衬衣通过天安门前,与现场所有人一起高呼“毛主席万岁”,那嘹亮的呼喊声以及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伟岸的身形永远刻画在自己的脑海中。今年的国庆盛典队伍仿佛一部流动的历史,演绎着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变化,跨越新中国70年伟大变迁,讲述着中国人民上下求索的伟大征程。

王鹂作为此次我校广场联欢、广场合唱、志愿者服务的负责人,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她动情地讲到,当看到习近平总书记走上天安门城楼时,当耳边回响起国旗班铿锵有力的步伐时,当雄壮的国歌声响起时,当合唱的第一声发出时,天安门广场瞬间变成了“红色”的海洋,时间仿佛凝固了,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

孔德雨通过“1.16、0、88和3”几组数字分享了自己的国庆印象。他谈到,1.16米是方阵每秒行进的距离,0则代表了第十方阵两千三百名群众四次合练零误差通过核心区,88、3则分别代表了88天的刻苦训练和3小时的准备集结。“责任到人,时间到秒,精精益求精,万万无一失”是对这几个数字最好的诠释。他几度哽咽的回忆道,为了确保每一个时间,每一个动作达标到位,他与所有方阵人员整整训练了88天,无论是全天候的太阳暴晒、突然侵袭的瓢泼大雨还是凌晨3点的长安街夜跑,没有一名师生因为辛苦而抱怨,在他们眼里看到的始终是责任和坚持,而这一切的准备都只为了国庆走上天安门广场的那一刻。

陈星翰坦言此次阅兵印象最深的就是深夜彩排场景,所有人一起在深夜的操场排队安检,一起靠在大树下开晚餐会、一起在天安门前欢呼,所有人展现的的集体意识让他仿佛再一次回到了军营。邸恒烨则向大家分享了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如何坚持以饱满的精神完成演职任务的故事。

几位嘉宾还分别从各自视角谈及了自己眼中的祖国变化。特别是谢锡善教授通过讲述70年时代变迁,感叹伟大国家、伟大时代和伟大人民。他表示,虽然自己已经84岁,但是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求学的初心和使命,直到现在也还在为高温合金梦而不断学习、不断奋斗;他说一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最好回馈就是立足岗位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号召广大同学们要发奋学习、勇于创新,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现场观众围绕青年如何担当历史责任,如何承担历史使命与嘉宾进行互动。谢锡善教授通过分享早年经历,指出毛主席曾提出青年学生既要学习好,还要身体好,要为祖国健康奋斗50年。他希望同学们不仅要注重课业学习,还要坚持锻炼强健体魄。王鹂从辩证的角度告诫在场同学:努力才有梦想,不努力就是空想。孔德雨则勉励大家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

盛世当下,回首砥砺七十载,如今已是奋进新时代。活动在全体师生《歌唱祖国》的歌声中落下帷幕。此次活动的举办,旨在通过还原国庆庆祝活动前期准备和现场表演,向全校师生开展国庆的“第二堂”思政课,传递爱国热情,弘扬荣校旋律。接受采访的同学均表示,全程被嘉宾的分享内容所吸引,完全没有看手机的想法。部分同学表示听了谢锡善老师的话语,自己深受感染和鼓舞,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尚且为初心梦想不断奋斗,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在专业领域学有所成,学有所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摄影:校团委)

(责编:杜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