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邀请胡正寰院士作客“学术人生”系列访谈暨“我与大先生面对面”活动

09.12.2021  09:52

12月8日上午,第二十二期“学术人生”系列访谈暨“我与大先生面对面”活动在学术报告厅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零件轧制专家胡正受邀作为主讲嘉宾出席。

访谈现场

胡正寰是“国家高效零件轧制研究与推广中心”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锻压)分会名誉理事长。他领导的团队从1958年起就开始从事轴类零件轧制技术研究工作,现在已经全面掌握并推广应用,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少数掌握这项高新技术的国家之一。他是我国轴类零件轧制技术公认的主要开创人,为使我国该技术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突破上成绩显著。胡正寰曾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国家发明、国家科技进步等国家级奖励5项,并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成就奖等荣誉称号。

访谈伊始,胡正寰分享了他选择北京钢铁学院、选择钢铁事业的缘由。他的高中母校湖北省立武昌高级中学培养了诸多历史名人,给了他很好的启蒙。高中毕业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毛主席说:“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个,我们就什么都不怕了”。因此,他萌生了“钢铁强国”的初心梦想,毅然选择了报考北京钢铁学院。

作为第一代“钢小伙”,胡正寰回顾了学校70年来的巨大变化,“学校就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70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与钢铁行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关系,而我们学校为行业输送了20多万名各类优秀人才,成为支撑国家发展建设的一份子。

谈到轴类零件轧制技术从研发到真正用于生产的过程,胡正寰讲到,生产力的转化主要有3个困难,一是生产工艺、二是设备、三是模具。他们在实验室中研发成功只用了100天,但解决这些问题,却足足用了15年的时间。除了技术上的难题,胡正寰还回顾了当年和学生一起在工厂同吃同住、集体攻关的艰苦生活。如今,胡正寰院士团队的各项技术已经推广到全国27个省份的300多条生产线上,产值400多亿元。他认为,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推广过程,想要做到又快又好需要“三有”,即有基地,有设备,有团队。其中团队起着核心的作用,团队内部的分工也要很明确,既有研究人员、工程人员和技术工人,也要有研究生,团队成员要各司其职,共同努力。

谈及是什么原因让他在87岁高龄仍精神矍铄地坚持奋斗在科研一线时,胡正寰说,“这是一个追求的问题,也是一个幸福观的问题”,他最大的追求就是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完成这个过程,是他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最大来源。

访谈最后,胡正寰从老师和学长的角度向全体同学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要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二是要有团队精神,现代科学尤其是工程学科,需要团队的周密配合;三是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加强体育锻炼,良好的身体状态是支撑事业发展的基础。

合影留念

活动尾声,胡正寰在嘉宾题名簿上写下了赠言“理论结合实践,获得真知”,学生代表为胡院士送上“学术人生”纪念牌和诗韵鲜花,本期“学术人生”暨“我与大先生面对面”活动在全场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

制造强国梦,一梦逐一生。作为北科大第一届学子,胡正寰院士以“钢铁强国梦”为终身期许和使命担当。胸怀国之大者,矢志创新,是胡院士的人生写照;甘为人梯,奖掖后学,是“大先生”的育人初衷。新时代北科学子,定将沿着先生们为国为民、竭尽奋斗的足迹奋楫前行,在新时代书写青春华章。

(摄影:校团委)

(责编:付云笛、邢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