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11月牛气冲天领涨全球

01.12.2014  11:11
      萧条多年的A股市场在11月底走出了一波牛市行情。央行降息政策激发了大量场外资金入市,沪深两市“七连涨”迭创新高,时隔5年之后总市值再次反超日本,夺回全球第二大股市殊荣。专家认为,股指未来还有继续走高的动力,但是“快牛”不利于牛市基础的形成,只有“小步慢走”、不断改革和完善股市制度才能让牛市更稳健。
  一周之内“超日赶美”
  11月份以来,A股市场反弹“提速”。沪指累计上涨10.85%,创下近两年最大涨幅。尤其是央行降息后的最后一个交易周,A股更是连续5日上涨,周涨幅7.88%,创出2010年10月15日以来最大周涨幅。加上此前2个交易日,沪指实现“七连阳”。
  而股市最大亮点还是成交量。11月28日,沪指成交量放大到4020亿元,深成指成交3085亿元,两市成交总额达到了7105亿元,超越美股历史上的成交量峰值,创下全球股市单日成交量纪录。同时,11月27日,沪深两市总市值合计为323522亿元,超越日本股市,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股市。
  回顾A股历史,沪指在2007年10月16日创下历史最高6124点,A股总市值创下28.5万亿元的历史纪录,当日沪深两市总成交额为2250亿元。而7年后的11月28日,沪指指数虽然不及当年一半,但A股总市值与单日成交额均创下了历史新纪录。
  对于股市当前堪比牛市的表现,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本报记者表示,在本轮慢牛启动初期,就能放出如此天量成交额,市场有一喜一忧:喜的是中国人不差钱,中国市场更不差钱;忧的是本轮牛市是否会重蹈“快牛”、“疯牛”短命的覆辙。
  场外资金进场抢筹
  央行降息的举措,无疑是吹响股市此轮大幅反弹的号角。场外资金则成为推动股指不断上涨的主要推动力,“量价齐升”更是提振市场做多的信心。
  “本次降息对股市产生的影响,应该是形式意义大于实际作用。”在董登新看来,一个交易日就能释放出7000多亿元的成交额,这足以证明我国货币存量规模及市场资金池拥有足够庞大的水量。如此巨量的成交额,资金来源应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能过剩伴生的过剩资本,或称企业闲置资金;二是存款利率偏低,银行存款分流;三是房价调整、金价暴跌,部分投机资本撤离房市和金市,进入股市;四是欧美牛市终结,部分国际资本进入A股市场避险。
  事实上,11月28日股市创下成交天量,银行股的大幅飙升居功至伟。对此,董登新认为,上周股市大幅上涨实际上是机构投资者集中炒作或拉升大盘权重股的结果,普涨幅度最大的板块主要集中在券商股、银行股及保险股等金融类股票,这三类股票一周涨幅均超过10%,它们对上证综指的拉升功不可没。
  而市场此前曾普遍担心央行非对称降息将会进一步缩小银行息差,不利于银行股业绩增长。对此,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认为,银行股之所以全线飘红且爆炸性狂飙的原因在于银行股估值过低,这次大涨是姗姗来迟。银行股此前几乎全部跌破市净率,平均股息率约为7%,这在全球绝无仅有,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临近以及各期利好叠加,银行股报复性大涨。
  推动改革夯实基础
  A股市场未来能否继续上涨?在财经评论员水皮看来,沪指冲到3000点以上没有任何问题,想要进军3000点至3500点就可能会有一个拉锯的过程。不过他也强调,股市走得太快也不一定是好事。现在市场是板块轮涨,上了一个台阶以后就会有所震荡,蓝筹股将会有一个逐步归位的过程。如果沪指短期迅速突破3500点,紧接着就可能有大的回调。
  经济学家吴敬琏表示,股市如果从低迷状态能够持续稳定地进入一个能够为投资者创造财富的一种状态当然是一个好事,但是这样一个牛市,它的制度基础是不稳当不牢固的,就不能避免过去中国股市存在的大起大落的状态。因此,要以更多的注意力来推进股市改革和制度完善。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董登新认为,过于疯狂地炒作、拉升大盘权重股,固然能够人为地打造出“指数牛市”的繁荣与景气,但它更会给人以错觉或幻觉,这样很容易怂恿场外资金一哄而上、盲目炒作,甚至会形成全民炒股、过度投机局面,这样就很容易形成一步到位的疯牛,这必将对股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伤害。因此,在市场不断走高、不断升温的背景下,证监会应及时把握当前市场机遇,加速加快注册制改革,大力推进金融衍生品创新与扩容。这对平衡市场供求、平滑市场涨跌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并以此来开启A股市场的“慢牛短熊”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