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工委老同志讲述“我和我的祖国”亲身经历故事
本网讯 10月23日下午,农学院本科生第二、第三党支部联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活动,邀请学校、学院关工委老同志共同举办“我和我的祖国”亲身经历故事会。农学院党委书记张远帆,校关工委主任唐运新以及关工委陈金大、史德宽、高留生、刘弋菊等老师出席活动。
唐运新:勿忘历史,创造未来
唐运新首先为同学们介绍了我校的发展历史,他回忆起自己在学生时代八人间上下铺的宿舍、老农学楼,以及曾经伴随读书生涯的从学校到西苑的一条土路。感慨我国日新月异发展为我们校园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唐运新讲述了我校校友林孔唐在三一八事件中的事迹。他讲到,林孔唐作为一名优秀的青年,在仅23岁的年纪为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有着超出常人的思想和担当意识。为国家、为人民,却很少考虑过为自己。他生前还曾将自己研究的种子带回家乡,惠及家乡的人民,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青年学子学习。而在三一八事件中,林孔唐也如同鲁迅先生笔下的刘和珍君一样,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我们在惋惜的同时,更加佩服他们的精神。老一辈农大人,见证了祖国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对党对国家寄予了深厚的感情,也激励着新一代青年勿忘历史,创造未来。
史德宽:从衣食住行,看祖国巨变
史德宽分享了自己的求学与工作经历。他讲到,自己从1960年来农大求学,1965年毕业,1966-1976年在军马局工作,后来再回到母校动科学院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参加了我国四个五年计划的草原改造,先后走遍了云南、贵州、青海、甘肃等多个省市,直到现在退休后仍时刻保持着学习读书的习惯,仍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发展。他以自己的亲身感受为同学们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翻天覆地的改变。说到“衣”,史老师感慨万千,他讲起了青年时穿不暖吃不饱艰苦的经历。在军马局的10年里,他亲身经历了全国各地将军人、飞行员等的旧衣服收集起来发给青海、甘肃等地的工人们,全国人民统一战线互帮互助共渡难关。说到“行”,我国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四川——天上行军”为例,在我国劳动人民的不懈努力之下,用铁路、飞机将四川与外界沟通的大门打开,同时我国也成为了世界上铁路最多、最长的国家之一。最后,史老师向同学们强调了从古至今尤为重要的粮食问题,从一亩地的亩产400、500斤发展到现在的吨良田、从一亩地养活1个人到现在的四五个人,靠的是全国人民的智慧、靠的是团结互助上下一心。史老师指出,新时代青年人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唯有努力学习,才能掌握报效祖国的本领,只有把自己的真才实学同报效国家的志向结合起来,始终如一地身体力行,才能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点滴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自己的力量。
陈金大:年轻人真正的名字叫未来
陈金大老师是我校动科学院的退休老师,教书育人是他一生的使命与钟爱的事业。一生桃李万千、阅人无数的他对学生成长与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在场的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我们祖国为什么能够站起来?”陈老师以这个提问开始了自己的分享,即使拄着拐杖也挡不住他洪亮的声音中透出的精气神。他从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领导再到农村包围城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何从延安一路到北京,为在场的同学们详细解读共产党发展的历程。随后,他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为线从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带给当今生活的变化。最后,陈老师指出,作为新时代的主人——青年大学生,要掌握自己学习成长的规律,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做到“长江后浪推前浪”。陈老师又以“年轻人真正的名字是什么”这样一个问句结束了自己的分享,“是未来!年轻人的名字叫未来!”随着陈老师的话音落下,在场掌声经久不息。
听完老同志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后,学生党员们收获颇多,纷纷分享了自己对于“我和我的祖国”的理解。本科生第三党支部书记谢小明讲述了自己入党的动机,以及作为一名大四学生对农学专业的见解。他表示,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从“要吃饱”问题已经晋升到了“要吃好”问题上。在新时代,要为自己树立新的努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就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优秀人格,始终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本科生第二党支部施磊讲述了自己在70周年国庆活动中参加群众游行的经历,“训练的过程虽然艰苦无比,但是站在天安门广场上接受全国人民检阅的那一刻,所有的辛苦汗水都化作了浓浓的爱国之情,化作了身为一名华夏儿女的骄傲之情。”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分享会接近尾声,参会人员合唱《我和我的祖国》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这首歌表达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声,与会同学表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积极传承并弘扬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于承担新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