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面对学术,唯怀赤子之心 ——记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本报北京12月17日电(记者姚晓丹 通讯员姚伟康)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17日揭晓,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卫兴华,著 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获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玉章基金委员会主任马凯为获奖者颁奖。
该 奖是吴玉章基金委员会为表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学者设立的专门奖项,于2012年首次颁发。三年来,已有邬沧萍、冯其庸、汤一介、戴 逸、张卓元、罗国杰、顾明远、黄达8位学者获此殊荣。据悉,该奖项面向全国,经专家提名、工作小组初选、遴选委员会遴选和基金委员会投票通过,每人奖励 100万元奖金。该奖项被认为是与“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齐名的中国人文社科领域的最高荣誉。
(原文刊于《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18日 01版)
“如果把国内外的学者大师比作参天大树,我不过是一枝细小的树枝甚至只是一片树叶。”——卫兴华
“我只是一个普通学生,有幸得到很多前辈学者的爱护和帮助,可惜我现在仍然不能说,我的学识算是一个好学生,这是我引以为憾的。”——李学勤
本届“吴玉章终身成就奖”授予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卫兴华和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
两位老先生在各自的领域早已获得各种各样的荣誉和肯定,却谦虚得像个仍在求学的学生。
他们不断诉说着自己的不足,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开蒙时代,那捧着厚厚书本的少年,依然有着当年的清澈眼神和赤子之心。
卫兴华:我还在燃烧
卫兴华先生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他毕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始终站在经济理论研究的前沿。学界赞誉他是以马克思主义态度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典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楷模,是当代中国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大师。”
卫兴华曾获得25项国内外奖项的肯定,发表近1000篇学术论文,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刷新中。他每天工作8个小时以上,担任博士生导师,还兼任国学院导师,他经常给博士生上课、批改论文、参加学术会议,自己做饭做家务。
而他已年过九旬。
卫兴华1925年出生于山西,“少年立志兴华,青年投身革命”。少年时代的他把名字从“卫显贵”改成“卫兴华”,以表振兴中华的心志。1948年11月,卫兴华进入华北大学读书,从此,一个“勤”字常伴左右,成为他最好的注脚。
“我上学的时候,除了吃饭睡觉,所有的时间都在读书,越读越为马克思主义真理所折服。”卫兴华说。
除了“勤”字,卫兴华另一个为人称道的特点是“真”。他坚持“不唯上、不唯书、不唯风、不唯众”,因为这样“更能经得起历史考验”。他多年来致力于澄清一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中被误解的概念,不断地思考,行走在求真的道路上。
“终身成就奖”对卫兴华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权威的奖项能不能让他暂停一下脚步?
“我从不爱旅游或者娱乐,我最大的遗憾在于‘十年动乱’期间由于条件不允许,我的学术之路也被迫暂停,我要把那些失去的时间找回来。我曾经 不断地讲过,我不赞成一个提法,叫‘发挥余热’。我不是余热,我还要继续燃烧。我还想继续为我们的国家,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光发热。”卫兴华说。
李学勤:努力做个好学生
“我还有很多书要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好。”李学勤先生这样说。
在获奖感言中,他并没有谈及自己的成绩,而是详细介绍了他的几位师长。哪些老师给了他哪些帮助,他都记得,在这个颁奖会上,他逐条列举。“(师长教导)所得的益处我终生不能忘记。”他说。
即使获得“吴玉章终身成就奖”这样的殊荣,他仍在说:“我的学识不算是好学生。”
而翻开李学勤的履历表,相信足以让每个人心生敬意。曾师从季羡林先生、金岳霖先生,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并任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等多所国外名校的客座教授及多所国内高校的兼职教授。
他主持过“夏商周断代工程”,他整理过“马王堆帛书”,他还整理过“清华简”,他小心地翻阅过整个民族的记忆,并把其中失落的部分细心地寻找回来。他从历史的深处走来,拨开迷雾,给我们看这个民族曾经经历过怎样的热闹与寂静、辉煌与沉默。
他已出版专著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如果说我有什么成果,那也是由于我受到了组织的培养,得到了前辈的教导,我自己所做的还是非常不够。”李学勤说。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在致辞中这样评价“终身成就奖”:“用‘终身成就’一词给人的感觉是沉重的,尤其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这意味着要考察评价学者一生走过的学术道路,因此显得尤为厚重。”
“我想对于‘吴玉章终身成就奖’而言下面三个是非常重要的:一是无可争议的学术成就,二是坚韧不拔的学术品格,三是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这些缺一不可。”刘伟说。
那么,请让我们向名家致敬,向这样勤勉谦逊的学者致敬,他们是一个时代的标杆。
(原文刊于《光明日报》2015年12月18日 04版)
原文链接:
[光明日报]面对学术,唯怀赤子之心 ——记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