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启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 不规范“洋地名”将被整改
原标题:杜绝“大、洋、怪、重” 恢复有保留价值的历史地名 不规范“洋地名”将被整改
“威尼斯”在昌平,“罗马”在朝阳,“米兰”在顺义,“纽约客”在海淀……各种各样的“洋”名儿,正在冲淡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独有的京味儿。但这种现象即将发生改变。4月14日从市规划委获悉,本市已经启动北京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等普查结果稳定后,一批“大、洋、怪、重”的名字将被清理整治、进行改变,同时还将恢复一批老地名。
二次“地普”揪出不规范地名
从2014年到2018年,本市都处于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阶段。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说,此次普查之后,将对有地无名的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
“不规范地名”都指什么,又是怎么来的?市规划委负责人说,最容易理解的“不规范地名”就是“大、洋、怪、重”。
这算是说到了点子上。从2000年前后起,北京出现了一堆带着“威尼斯”、“罗马”等名字的小区和写字楼。但《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要求,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地名”的范畴包括居民区、楼群、建筑物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前些年,北京集中出现了大量居民住宅区、商住大楼等各种功能性建筑物,产生了大量建筑物名称。”一位参与地普的人士感叹,过去命名的随意性太大,开发商为了获得更多经济利益,将建筑物名称进行了“不恰当的夸大和洋化”。
怪地名将进清理名单
从市规划委获悉,下一步,本市将结合正在开展的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清理整治。
这位负责人说,确定地名是否符合标准的分水岭在2005年。当年,《北京市建筑物名称使用标准(试行)》发布。这份在全国范围内最早对建筑物名称的命名和更名做出明确规定的政府规范文件要求,不能再出现“大、洋、怪、重”现象。之后,凡是经过市规划委正式批准的建筑物名称,都起不了“洋”名。
但截至目前,北京市在2005年以前到底有多少不规范的地名,还没有详细统计数据。这位负责人说,到2016年6月,本市将完成普查实施环节,开始进行检查验收。
市规划委表示,“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违背了《地名管理条例》有关地名命名的规定和国际地名标准化的原则,不符合国家汉语语言文字的使用规范,结合这次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要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摸底,并进行清理整治。对于新建小区地名的管理,依据是《北京市建筑物名称使用标准(试行)》。
“检查出的不规范地名,我们将提出一份拟清理整治的不规范地名建议名单。”这位负责人说,由于调查工作正在进行中,尚无不规范地名的种类及数量的具体资料。
恢复老地名 留住北京味儿
这次地名普查之后,有一些有保留价值的历史地名,会在经过法定程序后,被恢复。从市规划委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获悉,这样的工作已经在零星展开,等到整体成果出来以后将有更多好消息传来。
2012年10月,市规划委就启动了对平谷区“仁义胡同”这一老地名恢复的试点项目。
“仁义胡同”位于平谷新城10号街区的老城区内。其地名源于明朝一段典故:相传明朝时,两位当朝尚书的亲戚均在此安家,两家只有一墙之隔。在两家修葺院墙时,各自主动让出了一墙之地,于是形成了这条五尺宽的胡同供邻里出行。两家相互礼让的行为影响了邻里,从此就把这条胡同叫“仁义胡同”。
“仁义胡同”这一名称,从明朝沿用至1975年。其时,将北门大街、仁义胡同、北关路合并,更名为北大街。因为这条街径穿旧城北门故址,1981年又改名为北门街。
当年,经过专家评审、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会等审议讨论后,将“北门街”重新命名为“仁义胡同”。
“类似仁义胡同这样的地名,会在普查过程中出现更多线索,我们也会联合多个部门,有条件恢复老地名的地方,尽量恢复老地名,留住北京味儿。”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说。(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