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年遴选出118名“科技领军人才”
记者上午从北京市科委获悉,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自2011年启动实施以来,共有118名入选人员,涉及生物医药、农业、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10个领域。
入选科技北京领军人才的马洁,至今记得当年参加答辩面试时的场景,候场时,她看到了一位相识的朋友,吓了一跳,“您都申报院士了,怎么还来申报领军人才?”面对朋友,她不解地问道。后来在答辩名单上,她看到了更多的“大腕儿”,才了解了此项人才选拔工程的“高门槛”。
北京市科委相关人员介绍,在对领军人才进行选拔时,按照领域-团队-领军的主线和“1+3”的选拔模式,结合人才布局确定提名人选:“1”是对申报人领域的评价,领域为中观层面,规模和发展潜力大,对北京市经济发展具有支柱作用;“3”是对申报人本身的评价,即领向、领先、领人,也就是说,申报人取得的科研成果能够引领产业发展,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并且能够培养和带领产学研结合成绩显著的优秀创新团队。
入选科技北京领军人才的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郜春海,带领研发团队开发的“基于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成为国内第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控制系统。他在谈起自己成为领军人才后的经历时提到,在进行项目申报和获得支持上的“优先权”让他受益良多。
据介绍,入选人员及其团队可优先使用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仪器设备。同时,优先推荐入选人员领衔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申报认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及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入选人员及时给予科研项目配套,推荐入选人员及其团队承担国家和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对于入选人员在研项目和申报项目优先给予经费支持和保障,发挥科技计划对领军人才的培养和支持作用。
来自天坛医院的科技北京领军人才王拥军感慨,领军人才工程在人才机制上的创新,让科研人员释放了更大的活力。“机制的创新,让我们做研究的不再苦心琢磨怎么去拿钱,而是怎么花好这笔钱。”未来,还有望对于经费的使用进一步松绑,在经费的使用上更加灵活。因为研究人员使用经费时,没法像盖楼的一样,一部分资金买水泥,一部分资金买材料;相比之下,科研人员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未来在实施领军人才的项目时,有望拿出部分经费资源向人才聘用方面划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