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奋斗 科学报国|“科技小院”兼顾扶贫与育人
农大扎根河北曲周系列故事
“我是被李晓林教授‘骗’来(曲周)的——幸亏他把我‘骗’来了。”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黄成东笑哈哈地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黄老师在农大攻读硕士博士期间,有5年时间是在河北曲周县农村度过的,在农大设在这里的“科技小院”参与扶贫工作,用自己的技术帮助当地成为西瓜丰产地。
2010年初,还在农大读硕士的黄成东接到他的导师、“科技小院”创始人之一李晓林教授从曲周县后老营村打来的电话,说当地的西瓜种植有问题,让他去看看。“我说我研究的是黄瓜不是西瓜啊,李教授说反正都是瓜,你快来吧。”原来,作为当地重要的经济作物,后老营村的西瓜当时出现了“重茬”问题:通常亩产8000斤左右的西瓜,种完一季后就会产量猛降,个别地块甚至绝产。住进当地“科技小院”的黄成东马上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攻坚。经过反复测试,他们决定用西瓜嫁接育苗移栽技术解决这个学称“连作障碍”的问题。他们师生住进村里,动手做出第一个小温室。其实嫁接育苗是一种成熟的技术,但农民们畏难,他和同学就一步步手把手地教,让农民们觉得“好像也没那么难”。第二年他们用这种技术做了50亩西瓜田,取得了极好的效果,西瓜每季亩产量回升到了6000至7000斤,2014年他们的技术得以在全村普及。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帮助乡亲们提高了收入,形成的科研成果也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在支农的过程中,黄成东从原来“跟不熟的人不能说话、拍照不看镜头”,逐步蜕变成了可以跟村民大声讲课和讨论、在村民家吃饺子、为西瓜销路跑市场的能人。如今留校任教的他,还频繁地回到“科技小院”,继续执导他的学生支农助农。
常年奔波在农大和曲周之间的李晓林教授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科技小院”的目的是解决科技到生产“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服务宗旨是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2009年至今,“科技小院”在曲周研究并引进了测土配方施肥、小麦玉米精播、葡萄水肥浇灌一体化等几十项技术,形成了适合曲周农业特点的小麦、玉米、葡萄等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论文发表在《科学》《自然》等国际权威期刊上。“科技小院”在支农的同时也培养了人才:农大资源与环境学院“科技小院”专业硕士学制3年,要求至少2年在农村的“科技小院”里工作。从院士、教授,到90后的研究生,都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文/本报记者 雷嘉
【专题】中央、地方媒体对我校扎根河北曲周46年服务乡村振兴先进事迹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