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学院孔祥斌教授团队赴梨树开展耕地保护基层调研工作

17.08.2020  16:44

本网讯 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梨树考察时提出要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2019年东北三省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的1/5,吉林省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黑土地保护重要区域,保护黑土地,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但同时长期高度集约化利用、追求粮食产量也造成一系列耕地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其中黑土层变薄、有机质下降就是突出问题之一,耕地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失衡,可持续性生产受到严峻挑战。为深入了解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及治理情况,更好地推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休养生息制度背景下的耕地保护转型研究”的研究工作,8月10日至16日,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孔祥斌教授团队跟随总书记脚步赴吉林省梨树县开展基层实践调研。

团队一行人前往沙土区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研发基地、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走进田间地头,实地感受保护性耕作下长势喜人的玉米,仔细观察土壤剖面。在基地负责人的介绍下,大家深入了解保护性耕作的三种具体模式,也学习了配套研发的免耕农机构造及其使用方式,切实感受到了“梨树模式”改善土地、保护环境、提高效益的综合效应。

 

团队成员在土地学院院长李保国教授的带领下,参观了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中国黑土地博物馆,李院长通过土柱标本、模型图片等方式,生动地为大家讲解了黑土地形成、演变、破坏的过程,并介绍了“梨树模式”的创建和应用推广历程。13年间农大人和其他科研院所同仁默默扎根梨树,长期从事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研究、教学、示范和推广工作,开创了东北农业科技研发应用新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用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团队成员通过与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卢伟和其他种粮大户的交谈,感受到了东北地区日益成熟的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土地“零散细碎”问题,还能解放农村劳动力,提高种植效率,增加农民的收益。同时,研究团队还深入梨树县田间地头,与合作社社员、农户座谈,倾听基层最真实的想法,了解他们对于农业种植和粮食生产的看法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研究团队还围绕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占补平衡、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黑土地保护等实际问题,与梨树县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及水利部门等地方政府部门进行座谈。通过深入交流,团队成员了解到水土流失是东北黑土地保护中最严峻的问题。作为国家级“漫川漫岗”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域,中央和省政府对当地坡耕地、侵蚀沟的治理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据介绍,梨树县正在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但目前存在项目不集中连片、后期管护不到位、资金难以整合等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同时老百姓受传统耕作习惯影响较大,也是高标建设与梨树模式结合的一大障碍。未来若能通过试点先行起到示范作用,引入第三方进行专业化管理,合理协调政府、企业、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会极大地推动当地的高标建设进程。梨树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在承担着部分粮食安全职责的同时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如何在“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同时进一步将土地资源转化为资产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耕地保护转型不仅仅要保护好耕地,还要利用好,治理好;梨树模式便是其中成功的探索。协调国家粮食安全目标与地方经济发展、实现黑土地保护并提高耕地质量以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构筑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以提升不同主体耕地保护积极性,正是当前黑土地保护、更是耕地保护面临的关键问题。

 

东北黑土地在中国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本次实践调研和参观学习,大家深刻领会了黑土地保护的迫切性和近些年来梨树模式下黑土地的保护成效,团队成员也必将怀揣“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历史使命,在实践中贯彻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理念,履行新时代赋予“农大人”、“土地人”的使命,做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为我国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