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葛晨虹:社会转型期应注重人的归属感构建

28.07.2015  14:18

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社会竞争、频繁的社会流动容易使人产生缺乏归属感的心理状态。在一项涉及社会归属感的调查中,只有三成多的人选择了“有归属感、不孤独”。缺乏归属感作为一个社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归属感是人的社会性本质需要。如果生活环境不能满足人的归属需求,人们就会产生孤独、焦虑甚至无意义感。时下,一些不良社会心态的产生以及心理疾病增多、自杀率上升等问题,很多和人的归属感缺失有关。

造成人们缺乏归属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传统社会依靠血缘、地缘、亲缘等建构的社会关系逐渐瓦解,但新型社会关系还不成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单位人”转变为参与市场活动的个体,以传统血缘为特点的人际关系转变为市场利益和契约关系,人们之间少了温暖感和依赖感等情感归属。社会流动加快,人们远离故土和亲人,置身于陌生地域和社会环境,往往产生无所依托的心理。城镇化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加之物业管理商业化,许多社区成了仅供人们居住而缺少社会交往的楼群居所,人们相邻却陌生。

归属感缺失是一种心灵失序。我们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不能忽视精神世界建设。归属感构建是一项重要的民心建设、社会心态建设工程,需要从多个层面作出努力。

家庭因其特有的关系结构,用爱和责任为人们构建起空间归属和精神归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如果人生道路上没有家庭,就会处于无依无靠的心理感觉之中。因此,必须重视家庭的社会作用,发挥其在构建人们归属感上的独特功能,倡导家庭和睦的价值理念,让家庭成为人们心灵栖息的港湾。

社区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在构建归属感中可以有更大作为。现实中,居住环境的高层化、别墅化、单元化,使人们不相往来;许多社区服务过于商业化,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社区不仅是人们生活的聚集地,更应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社区管理应以人为本,比如多组织一些活动,鼓励邻里相识、沟通,营造社区是大家庭的亲情氛围,让人们对社区有归属感。

单位是人们工作的基本场所,在构建归属感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职业是人安身立命之所在,是人通过劳动实现自身价值的依托。然而,现代社会中人们在职场需要面对巨大竞争压力。这种压力使人的精神世界常常处于紧张焦虑状态,往往导致人们对单位的归属感较弱。各单位的文化定位有所不同,但让员工感到被接纳、被认可进而形成归属感应当是首位的。给员工实现价值的平台,畅通员工与单位沟通的机制,关心员工的需求等,这些都有助于人们产生归属感。

志愿者组织、公益组织等社会组织在归属感构建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社会组织中,人们从陌生人变成熟人或朋友,交流感情、分享思想,从中获得关爱和帮助,感受依赖和温暖;通过帮助他人的社会活动,既实现个体的社会价值和人生意义,又给予被帮助者以关爱和温暖。在今天充满竞争的社会生活中,各类社会组织应更多承担起满足归属需求的功能。这有助于解决或弥补现代社会人们归属感缺失的问题,也有助于疏解由消极心理、心态导致的社会问题。

原文链接:

[人民日报]葛晨虹:社会转型期应注重人的归属感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