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洪大用:以社会进步引领经济新发展
“十三五”时期要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科学看待和处理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是推动这种转变的一个关键议题。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建议,描绘了今后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路线图,全国关注,举世瞩目。全会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十三五”时期要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科学看待和处理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是推动这种转变的一个关键议题。
科学理解经济与社会的关系
“十二五”实施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和发展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是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最广泛的认同、拥护和支持,获得最持久、最深厚的动力的战略举措,也是在经济新常态的条件下,顺利度过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实现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和新旧发展模式转换的必经之途。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充分延续了这一宏大思路。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以上思路可以说充分展现了以更高水平的社会进步引领经济新发展的战略思想。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主题和核心内容之一。一般而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生活决定社会生活。但是,深入的分析表明,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并不完全是一种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密切的相互作用和彼此建构的关系,社会生活对于经济生活有着引领、规制乃至一定程度的决定作用。实践表明,简单地重视推进经济发展并不一定带来社会进步,甚至会造成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失衡、错位、断裂,并由此引发社会紧张、分裂乃至解组,不仅恶化经济发展的环境,甚至可能导致经济发展陷于长期停滞乃至中断、崩溃。在深化对经济社会关系认识的基础上,我国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将原来单纯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显示了对于社会领域的关注。
更积极全面地推动社会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不断推动社会事业发展,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缓贫、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保、医疗卫生、住房、日常生活方式、社会秩序以及城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这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不容否认的事实。但是,在实践当中,经济发展优先于社会进步的观念依然还是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有所体现并发挥着重要影响,社会进步往往被视为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或者为经济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由此限制了我国社会进步的速度和水平,加剧了社会发展的失衡和无序,最终也使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危险陷阱。
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关注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重视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创新和完善社会治理,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探索了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科学路径,从而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实施“十三五”规划、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从目前了解到的信息看,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分体现在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使得这份文件重点突出、亮点多多。特别是,文件中所指出的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等,都与广大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都是加快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都是传播正能量的政策信号,事实上也已引起了全社会广泛的积极的关注。
着眼于共享、安全、创新和法治
在改革开放以来正反两方面实践的基础上,以更大的力度全面推动更高水平的社会进步,引领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特别需要关注共享、安全、创新和法治等关键词,这些方面在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是继续促进发展成果共享。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一个经济总量巨大,但是社会分化加剧、贫富差距悬殊、利益冲突激烈的社会绝对不是全面小康的社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里的关键是要在解决就业、收入、公共服务以及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等等方面的问题时作出更加健全有效的制度安排,其底线是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并作出了系列安排。
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安全保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通过制度化、精细化的手段将居民生产生活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最小化,确保社会运行的基础安全,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表征。完善社会安全保障至少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人口安全、环境安全和生产生活安全,人类社会进入现代以来,更加注意这些方面的制度建设。五中全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完善各个层次上的社会安全保障的制度安排,强调了安全保障的制度化、精细化。
三是加倍努力厚植全民创新的土壤。创新求变既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特征,也是引领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核心动力,是一个社会充满活力和希望的重要象征。一个走向现代的社会应当倡导创新、激励创新,并发展出健全有效的制度安排,形成推动创新的整体性社会氛围。当下中国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全面转型的关键阶段,更是需要全面创新。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并就创新内容、动力来源和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对创新发展作出了更加全面细致的论述。
四是加快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进程。随着社会经济世俗化、理性化的发展,从基于传统习俗、伦理的社会治理向基于公正契约和法律的社会治理转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现代社会是一个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法律制度、法治体制建设水平以及人民群众的法治素养是衡量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在当下中国,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还是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五中全会继续强调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全面提高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
综上所述,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以更高水平的社会进步引领经济新发展的战略思维,指明了建设共享、安全、创新和法治社会的具体路径和措施。这样必将培育新的社会需求,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有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升经济效益并保障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最终必将科学引领经济新常态、加快创造经济新辉煌,为促进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进全体人民团结和福利、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洪大用)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