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 努力开创防沙治沙事业新局面

20.11.2014  12: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的重要论述。这些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新理论成果,是推动防沙治沙事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根本指针。加强和推进防沙治沙工作,谱写沙区生态文明美好篇章,需要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自觉用这些重大战略思想武装头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全面开创防沙治沙事业新局面。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切实肩负起防沙治沙历史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大局视野精辟阐述了生态建设和保护的重大意义,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蕴含着对广大生态建设者的重托。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充分认识进一步推进防沙治沙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肩负起防沙治沙的历史重任。
  要把推进防沙治沙工作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我国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全国沙化土地面积173.1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近1/5,在我国北方形成了一条西起新疆西部、东至黑龙江西北部,绵延数千公里的风沙带,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源区和路径区,也是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没有沙区的生态改善,就难以实现全国的生态改善,必须把防沙治沙作为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在建设生态文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
  要把推进防沙治沙工作作为改善民生、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我国沙化土地大多分布在农村牧区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方生态状况较差,当地群众长期遭受风沙侵扰,生活水平较低,区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沙害是沙区最大的民生问题,治沙是紧迫的民生工程。必须把防沙治沙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既注重改善生态,又注重提高沙区群众生活水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要把推进防沙治沙工作作为有效增加可利用土地、拓展生存空间的战略措施。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将日益紧缺。防沙治沙可以变害为利、变废为宝,不仅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庇护,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而且可以将条件相对较好的沙地改造成为保肥保土的可耕种土地,还可以利用沙区光热资源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效缓解人口增加与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必须把防沙治沙作为重要突破口,努力拓展人们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要把推进防沙治沙工作作为履行国际公约、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平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荒漠化治理工作,将荒漠化问题提升到了维护世界政治和地区稳定、粮食安全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到2030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的新目标,建立了考量全球履约进展和成效的新机制,对各国履行防治荒漠化公约提出了新要求。我国作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国,必须把防沙治沙作为重要舞台,进一步彰显我负责任大国形象。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进一步明确防沙治沙基本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就是要重视生态建设,就是要加强生态建设,一定要保护生态,发展经济、搞活经济不能以破坏生态和环境为代价。这是总书记对生态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加强和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必须在指导思想上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为统领,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以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为根本,以强化执法监督、完善政策机制、创新防治模式、推进重点工程为手段,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着力提高防治水平,科学有序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一是牢牢把握生态优先的根本方针。沙区自然条件恶劣,干旱缺水,植被稀疏,灾害频发,生态问题是沙区的突出问题,生态需求是沙区群众的第一需求,加强沙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是首要任务。因此,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根本方针,扎实搞好生态建设和保护,着力改善生态状况,为沙区群众提供良好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提供清洁的水源和清新的空气,切实满足沙区群众的“第一需求”。
  二是牢牢把握尊重自然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不久前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强调,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防沙治沙更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综合防治。对不具备治理条件的区域,采取严格的封禁保护措施,促进植被恢复。对适宜治理的区域,实施重点工程,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乔灌草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采取综合措施治理沙化土地。对沙区开发建设活动要加强监管,实行严格的环评制度,防止造成新的破坏。
  三是牢牢把握利益驱动的防治机制。防沙治沙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需要坚持以公共财政支持为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的原则,在不断加大国家投入力度的同时,认真执行国家有关防沙治沙的优惠政策和惠农惠民政策,根据沙区实际,积极探索既符合市场规律、又符合我国沙区实际、还能有效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积极性的体制机制,研究制定荒漠化防治的相关补偿政策,切实保障治理者合法权益。通过完善政策,创新体制,活化机制,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
  四是牢牢把握科学防治的发展理念。把科学防治的理念贯穿防沙治沙全过程,坚持分类指导,因害设防,针对防沙治沙实践中存在的技术难题,组织开展科研攻关,力争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不断完善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运用,提升防沙治沙的科技含量。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特别是农牧民群众的技术培训,提高基层技术人员和农牧民的综合素质。不断完善荒漠化沙化监测体系,提高监测水平,为科学决策奠定基础。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努力开创防沙治沙事业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我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人民群众期盼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宜居,造林绿化、改善生态任重道远。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做好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也对我们寄予了殷切期望。我们要着力抓好贯彻落实,努力开创防沙治沙事业新局面。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政策。一是建立稳定、普惠的政府投入机制,各级政府作为防沙治沙的投入主体,不断增加对防沙治沙的资金投入,并且按照机会均等、政策普惠的原则,使各类社会主体均等享受国家防沙治沙投资补助的政策。二是建立荒漠生态补偿政策,对因保护沙区生态而丧失发展机会等造成的损失进行合理的经济补偿,调节沙区生态保护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三是完善金融扶持和税收减免政策,放宽政策性贷款准入条件,扩大贴息范围,提高贴息标准,完善防沙治沙税收减免政策。
  第二,强化制度建设,加强保护。继续推行禁止滥樵采、滥放牧、滥开垦制度和草原保护、水资源管理、沙化土地单位治理责任制以及沙区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沙区生态的行为,从源头上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切实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工作,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建立健全封禁保护相关制度,尽快全面实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科学划定防沙治沙生态红线,保证生态用地,加强荒漠生态保护;建立重点工程竣工审计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重点工程质量和效益。用制度保护沙区生态,巩固治理成果。
  第三,搞好重点工程,推进治理。切实实施好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根据工程规划,按年度落实好各项任务。加强各项重点工程和治理措施的配套协调,进一步优化建设内容,优选建设模式,狠抓质量管理,提高工程治理成效,通过实施沙区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推进防沙治沙。与此同时,结合实际积极争取启动实施重点地区防沙治沙工程,进一步加大工程治理力度。
  第四,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致富。坚持把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沙区土地、光热资源丰富的优势和潜力,鼓励发展沙区特色种植业、养殖业、精深加工业和沙区旅游业。加强基地建设,探索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培育一批竞争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带动沙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牧民就业增收。?
  第五,严格目标考核,激励约束。继续深入实施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将防沙治沙任务层层分解,逐级落实,细化指标,严格考核,严明奖惩。通过实行激励约束机制,切实提高地方各级政府防沙治沙的责任意识,激发各级政府领导防沙治沙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第六,加强组织领导,高位推动。防沙治沙工作实行政府负责制,需要沙区地方各级政府把防沙治沙放在突出位置,纳入重要日程,作为大事来抓,在制定相关政策、确定发展战略时,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充分考虑沙区实际,绝不能以牺牲沙区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各有关部门也要根据职能分工,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各级林业部门将积极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扎扎实实做好全国防沙治沙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监督检查,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支持、参与防沙治沙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国际合作与交流,全面提升防沙治沙事业对外开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