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产法院依靠审判团队提升审判质效

04.09.2018  02:11
  首例声音商标案、首例音乐喷泉案、首例GUI外观设计侵权案等诸多知识产权领域“首案”,都产自一家人数上只有50名员额法官的“小法院”——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面对每年近1.3万件知识产权案件,他们如何在审判中实现公平和效率?8月29日上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召开了北京法院审判团队建设系列推介会——知识产权专业化审判团队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向社会揭晓答案。市人大代表沈传勇、杨爱武、高婕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副院长宋鱼水介绍,作为第一批知识产权审判专门法院和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法院,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自2014年底成立以来,就整建制实施包括审判团队办案模式在内各项司法改革措施,致力于打造知识产权专门法院中的专业审判和专家团队。

           因案制宜 合理分工

  三年半以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总共收到了近4.4万件案件,审结3.3万件案件,年均结案1万件,有效发挥了知识产权智慧守护者角色。该院商标授权确权案件高达70%,技术类案件约为25%,此外还有不少新商业模式带来的新类型知识产权案件。为了深耕知识产权审判,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将知识产权审判细分为专利、商标和著作权三个审判领域,根据专业特长和案件特点,以案定人。

  目前,该院组建了包括院庭长在内的50个审判团队,划分为12个技术类审判团队,8个著作权类审判团队,14个普通商标与竞争类审判团队。这些专业审判团队被分配的案件多以专业案件为主,搭配少量其他类型知识产权案件。此外,该院还有6个速审团队和10个综合审判团队。

  专利案件虽然数量相对较少,但技术判断难、事实认定难,单纯增加法官助理和书记员人数无法让办案显著“提速”。因此,专利团队通常采用“1+1+1”(1名法官+1名助理+1名书记员)的常规审判团队模式,并在团队人员组合上下功夫——将有法学背景和有技术背景的法官与助理组合为一个团队,实现办案团队知识互补。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判第一庭法官芮松艳说:“我的助理段重合懂计算机,我们配合的很默契。再加上四位一体技术查明机制和技术调查官的辅助,我们团队2年来审结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220余件(技术类案件150件)。

  虽然著作权、商标及竞争案件的认定技术难度总体不大,但数量上却接近专利案件的三倍。增加法官助理的数量,能显著提升此类案件的审判质效。该院适当提升了著作权、商标及竞争案件团队法官助理和书记员的比重,努力保障团队构成向“1+2+1”或“1+2+2”倾斜。

  该院审判监督庭法官冯刚、审判第二庭法官周丽婷这样的调研组长,以及院长、庭长等担负管理职责的法官,适当增配助理。这些助理不仅是法官办案的助手,也是党建队建、行政管理的助手。

             既要又专又精 还要又快又好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对保护科技文化创造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力争提供‘’专、精、快、好”的司法保护,以满足创新的速度,做好智慧的守护者。

  在该院审理的商标案件中,每年有近3000件的事实相对清楚、权利义务关系相对明确、程序简单的商标驳回复审行政纠纷。为此,该院专门成立了6个速审团队,借鉴“门诊医生”的模式,让法官按照排班表“坐堂问案”,缩短了案件流转时间。

  通过依法简化案件送达、证据交换、开庭审理、文书撰写等审理程序,该院一线速审法官团队年均结案数可达772件,平均审理时长仅用87.51天。

  “我的团队是办理事实相对清楚、权利义务关系相对明确的商标行政案件的速审团队。我们平均一天安排12个开庭、审理15个案件。由于办案速度快,数量多,我需要3名法官助理和1名书记员帮忙处理‘坐堂问案,退庭定案’之外草拟裁判文书、证据交换等大量的辅助性事务工作。”该院审判第三庭杨钊法官说。

              自治管理 自我完善

  按照扁平化管理的要求,办案团队纷纷探索适应自身案件特点和人员特点的自治管理、自我完善模式。

  冯刚法官介绍:“我们团队里,整体工作由我总负责;三位助理分别负责我审理的专利、商标、著作权案件的审判辅助工作;书记员在助理的指导与协助下具体推进案件进程。由于著作权民事案件很多时候可以调解,因此我们团队成员特别重视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巧用调解方式结案。2015-2017年度,我们团队共审结863起案件。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每个审判团队的法官、助理和书记员都能在院里找到归属感。该院探索创新司法人员分类自治管理,分别成立了法官自治委员会、法官助理自治委员会和聘用制审判辅助人员自治委员会。这三类自治委员会充分尊重会员意愿,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完善。各类人员都能通过相应的自治委员会表达利益诉求,分享交流办案心得、管理经验、工作技巧等。

  宋鱼水介绍,该院崔宁法官团队探索采用Cloud(云共享协作)平台、Classification(分级管理)机制、Case-report(案件庭前报告)的“3C工作法”,显著提升了办案质效。

           以判带研 以研促判

  “知识产权法律实用性强、时代感强,特别是商标与竞争法律关系,直接反映了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状况,因此审判工作中常常遇到新问题、新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研究。”周丽婷说。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结合知识产权案件类型、特点,建立了专利、商标竞争及垄断、著作权和综合程序四个法官专业会议和四个相应的调研小组。前者由法官组成,后者由法官和助理共同组成。

  在专业法官会议上,法官们可以对疑难案件进行讨论并形成多数意见,作为法官和合议庭办案参考;各专业调研小组则在专家法官的指导下,开展常态化专业学习和研讨,组织专业培训,及时整理典型案例和办案指引,有效助力审判质效提升。

   “调研”和“办案”通过专业法官会议和调研小组,被紧紧拉在了一起,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在“审判带动研究,以研究促进审判”的浓郁氛围中,该院50名法官里的3人被评为全国审判业务专家;8人被评为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25人入选“十、百、千”人才工程;8人入选北京市“百名法学英才培养计划”。

  办案和调查研究造就了这些审判专家、法学英才,反过来他们又在团队中发挥了榜样的力量,将团队建设与教育培训、人才培养和调查研究融为一体,带动团队其他成员进步。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办公室主任赵瑞罡表示:“专家型法官的引领作用成效显著。这些法官办理了相当数量的新型疑难复杂案件,起到了标杆引导作用。由专家型法官牵头的各法官专业委员会、专业调研组,既开展常态化的业务调研,也为本院和下级法院法官的业务咨询提供指导。

   “下一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还要立足院情案情,继续深入挖掘团队潜力,最大限度释放司法生产力,全面提升审判质效,努力让当事人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赵瑞罡说。 责任编辑:梅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