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个“水图”监控点拟新建 信息化手段支撑汛期指挥
建设过程仅80天的“1+7+5+16”新防汛指挥体系。
新防汛指挥体系项目负责人王柏春(左二)在工作现场。
2015年夏汛期里,每一场暴雨和急雨中,北京市防汛指挥中心里都是紧张忙碌的调度指挥;每一场夜雨中,不仅有市防汛办工作人员的彻夜不眠,而且还有北京市水利自动化研究所维护人员忙碌的身影。
北京晨报记者日前从北京市水利自动化研究所获悉,为了将市防汛指挥中心会商调度系统打造得更“智慧”,传输实时画面更及时和全面,本市正在进行水务图像监控系统的前期设计工作,将原本分散在各单位、新旧不一的水务图像监控设备进行“查漏补缺”和统一整合,搭建高清数字图像实验平台,这套图像系统计划明年汛前投入运行,用以保障汛期指挥调度。
系统建成后,包括各区县水务部门、排水集团等单位在内的防汛业务监控图像将得到统一整合,各单位实现资源共享,为防汛管理工作提供科技支撑。整合后的图像监控系统预计在2016年汛期里就能发挥出作用。
查漏补缺
一条河一条河去梳理
当前,暴雨倾盆时,坐镇市防汛指挥中心能纵观34处水务行业现场传回的雨情图像。每一场战斗般的指挥调度中,汛情数据和实时传回图像的结合,对指挥调度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快速性来说,是基础保障。
34处反映汛情的实时图像,够不够?北京市水利自动化研究所系统集成部副主任史明透露,这还远远达不到防汛决策指挥的需求,目前自动化所正在配合市防汛办完成相关方案设计工作,系统一旦建成,本市防汛指挥调度将拥有点位更全面、画面更清晰、细节更丰富的水务图像监控系统。
史明坦言,虽然已能实时看到多路汛情图像,但防汛指挥中心仍存在图像站点覆盖不完整、雨天和夜间图像不清晰、站点摄像机照射位置与防汛需求不一致等问题。这些缺点造成的后果是暴雨倾盆时,指挥中心无法及时准确掌握现场的实际情况,影响指挥调度决策。比如,潮白河水流量大时,防汛指挥中心想看看向阳闸现场实际情况,但是没有监控画面,看不到现场实况,只能看干巴巴的数据。
史明介绍,市防汛办结合实际工作需要,正在设计的水务图像监控系统主要包括五大类监控内容:城市河湖重要闸坝;大中型水库的库区、大坝、溢洪道;永定河、北运河等重点流域的河道岸堤、拦河闸坝等;城区重点排水泵站排入河道的排水口;重点立交桥桥区泵站的运行情况、桥区积水情况等。
“我们将结合五大类监控内容,查漏补缺,市域范围内我们将一条河一条河去梳理监控点位。”史明说。
统一整合
289个监控点统一指挥
史明透露,本着充分利旧的原则,水务图像监控系统建设包含两方面工作,一是新建,一是整合。市水利自动化研究所拟对原有的五大类水务监控摄像头进行“查漏补缺”,保证看得全、看得清。对特别重要的监控点位,先排查“现在有没有”,然后梳理“看得清看不清”。比如密云水库的图像,要加装高清数字摄像机,保证北京人的“大水缸”各种水情水态都要“纤毫毕现”;现存的一部分上世纪90年代建设的摄像头,也将逐步进行新老交替、更新换代,比如清河西半段的摄像头均为上世纪90年代建设。
北京晨报记者获悉,水务图像监控系统的建设中,预计将新建120个监控点,整合169个监控点,总计289个监控点。史明介绍,新建的120个视频监控点将涵盖五大类型,分散在北京版图的各个角落,很多点位将设置在北京出入境水文站等“边缘地带”上,其中包括目前指挥调度中心“目力”所不能及的延庆、平谷等交界地带的水文站。明年,这些偏远水文站的图像也能及时传输。
计划整合的169个点分布在各相关单位,它们的建设模式、结构、编码方式、厂家都不统一,如何通过一个软件平台将其统一是本次项目的技术难点。“北京的十多个中型水库,约一半都为各区县直接管理,这里面也涉及整合工作。”通过设计项目组的技术调研与实际试验比对,解决了整合这一难题,通过统一的图像监控平台,各单位将可资源共享图像信息,不致重复建设,也可避免出现信息壁垒。
史明透露,全市水务图像监控系统的建设预计将在2016年汛期前发挥效益。届时,本市将可及时对可能或正在发生的汛情、险情、灾情进行动态监视,采取相应的预防和补救措施,确保水库、河道安全运行,进一步提高防汛抗洪决策的有效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