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告别百分制采用12等级制 A+最高F为不及格
历时5年的清华大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业评价体系”15日正式公布。依据新的学业评价体系,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新入学的2015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成绩单上都将不再有百分制的具体分数,取而代之的是A、B、C、D等共12个等级分数。清华大学副教务长郑力表示,这一改革主要是希望借此改变学生功利主义学习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校方发布
A+主要为满足学霸
“学分绩”是学生成绩的平均值。对大学生来说,学分绩在保送研究生、评奖学金、出国留学申请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国外知名大学普遍采用等级制,国内大学百分制占主流。目前只有北大、人大、复旦等少数高校采用等级制。
清华大学副教务长郑力介绍,改革历经5年,通过对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教师和学生访谈,对近20所国内外知名大学的评分和评价体系进行调研,最后综合形成这一方案。清华将对课程成绩以A+、A、A-、B+、B、B-、C+、C、C-、D+、D、F形式记载。A+是荣誉性质,得A+的人数不超过该课程修读总数的5%,获A和A-的人数不少于20%;F为不及格,不限人数。
郑力说,A+为“荣誉”性质,与A一样学分绩点都是4.0,主要为了满足清华“学霸”们的希望。对某一课程,任课教师可任选等级制或百分制记载成绩并录入系统。教务系统将自动把百分制转换为等级制。此外,一门课的成绩也可以用P(通过)、F(未通过)的形式记载。
学生每学期可自选一门专业必修课、通识核心课以外的课程用这种方式记载成绩。郑力说,给学生一门课“只考核是否通过”,会鼓励学生去挑战那些难度较高的课程,而不会都为了拿高分而抢选相对简单的课。在学期之初就选定,是为了避免学生因为感觉自己没学好到临考试前才申请,并且,这门课的成绩也不计入GPA(平均学分绩点)中。
学生可自查原始成绩
对于百分制和等级制孰优孰劣一直存在争议。对此,郑力解释称,清华此项改革并不代表着否定“百分制”。“百分制”与“等级制”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采用哪种制度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一定是基于学校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业状态。
郑力说,事实上,对学生而言,“百分制”要求学生认真地对待每一分,这对于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地掌握知识是有利的。改革方案中,在引入等级制成绩后,百分制成绩将作为内部原始成绩(HiddenGrades)供学生本人查阅;由百分制成绩自动转换得到的等级制成绩将作为官方正式成绩供外部使用。
院系学分绩可个性化
按照新的等级制评价体系,学校只给出参考标准,自主权完全交给院系和教师,他们可根据课程目标设定等级评价细则。如果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有异议,学校行政部门会请老师给出解释和说明,不作最终判断,最终由院系的教学委员会作出裁决。
根据清华多元评价体系的设计,除了全校统一计算的“必修课学分绩”、“必修限选课学分绩”和“全部课程学分绩”以外,由各院系在推研、评奖、出国交流等方面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规定和侧重点不一样,可根据学科特点和学院实际对学生提出要求,注册中心“量身定制”不同种类的学分绩,如个性化的发展性学分绩。
具体而言,在推研、评奖过程中,校方将不提供逐次排名的名单,只提供前10%、20%、40%、80%等段位名单,同时再通过面试等手段,加强对学生科研潜力、综合素质的考核。
□学生反应
淡化分数压力减轻 记者了解到,清华此次公布的最终方案也吸纳了清华本科生课程咨询委员会提交提案的建议。提案人之一、2014级本科生任子禹告诉记者,按照以前的百分制,对优秀学生来说95分和100分差别非常大,因此他们往往不敢牺牲5分去追求科研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但换成A+或A,学生的压力一下子就减轻了。
任子禹说,实行百分制时,清华学生中有“刷学分绩”的传统,不少同学还会在选课前打探,专门选报容易拿高分的“水课”,而不是依据自己兴趣选课。任子禹认为,改为等级制后将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同学们对分数结果的关注程度,而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科研、社工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