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清明:直播代祭追思 云端体悟亲情

04.04.2020  13:02

  中新社北京4月3日电(记者 杜燕)“妈,您在那边儿还好吗?今年我们没法去老山(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老山骨灰堂)看您了”,“这次疫情,在家琢磨着怎么做菜,想带给您尝尝”……

  这是一场3日下午举行的疫行清明•云祭相思老山骨灰堂代祭追思仪式,同时还进行网络直播。说话的是一位逝者的女儿,她不仅发来录音,也发来菜肴图片。

  清明节是中华儿女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传统节日。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清明节,北京市采取分时预约方式减少到现场祭扫人员,并倡导市民在网上祭扫或预约代祭。

  从3月21日至4月1日,北京市各殡葬服务机构日均接待3.6万祭扫市民,与去年同期相比祭扫人员下降90%。而选择网上祭扫和代为祭扫服务的人员明显增多。

  记者在老山骨灰堂看到,这里人员稀少,但无线网络上传递了亲友们的无限思念。

  “不同于一般的代祭,此次举办代祭仪式是希望让家属在情境中感受到温暖。”老山骨灰堂发言人王静表示,妈妈的唠叨、妈妈的味道等记忆是通过五官来感受的,因此在仪式中,布置了熟悉的饭桌、熟悉的镜子、熟悉的茶壶等,通过视觉、听觉实现情景再现,让在网络两端的亲属们“相见”。

  追思厅内,两侧追思墙上,近万名逝者的名字一一显示;追思天幕上,像云朵般飘过的是家属“祭语”或者“祭诗”:“有些人,已在时光的河流中乘舟而去,消失了踪迹”“我怀念我的父母,怀念和他们朝夕相处的日子”“多年后,某个灯下的晚上,蓦然想起,会静静微笑”……

  董子毅是这场代祭仪式的主持人。在他看来,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一个家庭中的爷爷或孙子,是母亲或女儿,真实的家属录音、家属留言让屏幕前的人感同身受。

  当人们还沉浸在回忆亲人的音容笑貌中时,礼仪师代逝者家属点亮心灯,让思念跨越时空;一阵阵风铃声传入耳中,是礼仪师代为挂上一串风铃,让思念在声音中飞跃“云端”。

  董子毅和礼仪师们一起代逝者家属行鞠躬礼。

  礼毕,看着沙子从礼仪师手中流出,并汇成“疫行清明•云祭相思”几个字体。董子毅称,希望这样的仪式能让人们更加感恩先人、珍爱生命,更加体悟亲情的无价。

  除了当主持人,董子毅在这个清明节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接听现场祭扫或者代祭的预约电话,“有很多北京市民,也有许多外地人、留学生等打来电话预约代祭,我们会尽力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一次普通的代祭,工作人员要准备灵前祭祀物品,到现场擦拭骨灰盒格位灰尘、手捧鲜花三鞠躬,也会代念抄写下来的家属告慰旁白,“每一次祭扫过程都会全程录像回传给逝者亲友。

  从4月4日起,连续三天将是清明祭扫的高峰日,老山骨灰堂单日可接待预约祭扫人数已达到最高限制。王静称,科技的发展让“足不出户可祭扫、网络代祭无风险”成为现实,此次“”代祭追思活动引入了“全息投影追忆场景+悬屏投影弹幕”,为疫情防控下的清明祭扫注入暖暖浓情。

  “这是一次‘互联网+’殡葬服务的尝试,观看直播的人数逾50万人次,远远超过了骨灰盒连接的近万个家庭亲友人数。”王静说,希望网络祭奠这样突破时间、空间、地域限制的“文明祭扫、绿色追思”在云端释放亲人哀思,还原亲情交流场景,让人们在慎终追远中乐观地生活下去。(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