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战“疫” | 做好疫情防护 特殊时期坚守科研阵地
本网讯 疫情防控期间,我校在站博士后们积极响应国家和学校号召,不折不扣执行学校的统一部署和学院具体安排,做好个人疫情防护的同时,有序开展各项科研准备工作,并担任起学校诸多实验材料的“守护人”,默默奉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积极撰写各类基金申请书
大年刚过,疫情蔓延之际,学校人才办的老师们第一时间发布了“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博士后工作的温馨提示”,提醒广大博士后们一定做好个人防护,并且鼓励大家居家办公和网络交流,及时准备本年度开年首要任务---申请各类基金项目。近期在我校博士后工作线上交流群里,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各类基金申请的具体要求、撰写基金的注意事项、撰写心得体会等。目前正是申请书撰写完善的冲刺阶段,他们借助各种线上互动交流模式,分学科分小组讨论沟通,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科研工作状态。
二、做好科研实验材料“守护人”
在大部分师生们都在居家办公的时候,另一部分博士后经过居家隔离后,已经出现在了校园里,他们之中有的整个假期一直在学校无外出,成为了我校科研一线实验材料的“守护人”。农学院化控中心的博士后张钰石这个假期过得尤为忙碌,为了保证整个实验室的如期进行,她每天都要去温室“打卡”,看看整个实验室的宝贝---“玉米幼苗”,这是他主动要求帮助无法返校的师生们完成的任务。动物科技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的邱凯博士、韩丹丹博士,疫情期间负责课题组实验小鼠的饲养管理工作和实验室日常维护,他们依然坚持每周的工作汇报和总结,以便老师们和学生们及时了解各自的实验近况。在此期间,还有很多博士后在实验室默默地忙碌着,他们身穿实验服,走进实验室或者温室,排查水电暖,测量实验材料的各项指标,忙碌起来就是大半天,保证实验材料不过期,为的就是等待师生们返校后可以从容有序地继续进行科研实验。
三、攀登科学高峰不停步
虽然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家的工作,但是在最近一个月里,我们的博士后队伍仍然产出了不少新成果,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植物保护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的张坤博士在水稻籼稻亚种愈伤组织培养能力的分子机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该研究将有助于建立适合籼稻的有效组织培养技术体系,解决行业技术的一个瓶颈问题,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一流刊物《naturecommunications》。生物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的张欢博士在甘薯蔓割病抗性的分子机理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一成果对于培育抗病性强但产量不降低的甘薯新品种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相关成果于2月份发表在了植物学顶级期刊《The Plant Cell》,据悉,这是该杂志首次发表关于甘薯的研究论文。农学院小麦中心博士后程雪姣在小麦圆粒基因Tasg-D1的图位克隆及其进化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该基因的克隆对普通小麦粒型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相关成果也于2月份发表在了植物学顶级期刊《The Plant Cell》。在这个特殊时期,学校科研成果层出不穷,让博士后科研队伍备受鼓舞和激励。
四、博士后成为直播新“网红”
为落实教育部工作要求,保障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工作,生物学院组织了一系列“停课不停学”网络直播学习活动。在2月9日晚间的首场网络直播学术活动中,生物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的马亮博士作为“主播”,为大家讲解最新发表的科研成果,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当晚,同时在线听课的学生人数达到3000之多,全国各地的学生同步在线认真听讲,踊跃交流,开创了科研学习的新模式。这一学术活动被CCTV等多家媒体报道,马亮博士也成为了我校一名真正的网红。
抗击疫情期间,我校博士后队伍认真坚守自己科研工作岗位,他们依然申请各类基金项目,依然做着实验准备,依然发表学术论文,依然开展线上线下教育学习,一切都在井然有序的进行中。尽管不能在抗击疫情的一线战斗,在党中央的科学领导下,大家对尽快战胜疫情的充满了信心和决心。博士后队伍在做好自身科学防疫的前提下,将更加地努力完成年初制定地目标,积极地投入到复工复产复学中去,发挥青年科研骨干的责任和担当,不断为国家科技创新提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