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解非首都功能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方向

11.02.2015  09:41

  中新社北京2月10日电(记者 陈建)作为13亿人口大国的首都,北京追求过“大而全”的发展模式,城市以天安门为中心、“摊大饼”式地扩张。当生态环境、资源容量、治理能力的“短板”日益凸显时,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已刻不容缓。而京津冀协同发展,则为首都功能疏解提供了广阔空间。

  2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明确了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思路、方法: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坚持改革先行,有序配套推出改革举措;放眼长远,稳扎稳打,久久为功。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同时又有经济、金融、教育、医疗中心等功能。

  北京的城区面积在中国大城市中居首。2014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51.6万人。金融街上,有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最高金融决策监管机构和中国金融业的资金结算中心。全国数量最多的高等院校、七成以上的中央研究机构、1/3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一半以上的两院院士都在北京。去年,北京市医疗机构迎来寻医问药者2.3亿人次。

  当前,北京面临的突出难题是城市拥挤、资源紧缺,环境容量顶到了“天花板”,“特大城市病”的各种症状日益凸显。如果抱着老目标、守着老机制、继续走老路,不断扩充城市功能,就挡不住人员趋之若鹜,交通会越来越堵,水资源会更加短缺,节能减排、治理雾霾的任务也难以完成。

  只有明确定位,做好“减法”,腾出空间,舍掉不符合首都功能的产业,北京才能“瘦体健身”,放下包袱,轻装前进,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同时,只有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才能更有效地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激活北京的优质资源,解决自身发展中的难题,形成新增长极。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的,也是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个大思路、大战略,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核心是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三地一盘棋,增强整体性。

  2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审议研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在1月底结束的北京市人大、政协会议上,北京已经做出计划,在2014-2018年,投资100亿元(人民币,下同),设立京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扶持协同发展的相关产业;2015年要关停300家制造、小家具等污染企业,将加快建设通州城市副中心,计划投入10.3亿元,支持推动产业疏解和人口调控等工作;安排452.4亿元资金,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研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大关键技术,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等技术创新及应用。(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