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后一问”建立良性沟通
29.04.2016 18:18
本文来源: 法院网
诚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案多人少外,还有一些当事人说话重复啰嗦、逻辑层次混乱。姑且不论原因的各种合理性,我们都应该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因为这种局面给当事人带来了“不愉快”、甚至是“不公正”司法体验,最终让“当事人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司法目标落空。更为严重局面是当事人把案件本身的纠纷转变为和法官之间的矛盾冲突,引发对法官人身的威胁。
最高法院胡云腾法官在接受央视的专访中倡导“最后一问”,即在当事人说完后,法官再次询问当事人“你还有什么补充吗”、“还有什么要说的”。胡云腾法官的“最后一问”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最后一问”应该成为一种工作原则或者工作方法,构建当事人和法官的沟通秩序。
“最后一问”是查清案件事实的需要。庭审活动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查明事实。开庭之前,法官一般都有庭审提纲,设计若干问题以对庭审需要重点查明的事实或者一些关键证据进行深入调查。很多当事人将“少说话”当做一种诉讼策略,也有一些当事人口若悬河但是回避法官的提问。“最后一问”能打开当事人话匣子,让各方当事人充分表达、充分补充,最终法官发现更多真相,完善自由心证,让事实判断更加接近客观真实,为正确适用法律打下坚持基础。
“最后一问”是程序公正的必要保障。程序公正,需要当事人的诉权得到充分的尊重。当事人答辩、质证、辩论、称述最后意见等等,每一个庭审环节都包含着当事人称述。“最后一问”就是让当事人在每一个环节充分表达,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当事人的诉权。相反,打断当事人发言或者不让当事人把话说完,可能引发当事人对法官的程序公正的信任危机,也成为一些不理性的当事人闹庭的理由,最终导致庭审一片混乱。
“最后一问”是当事人和法官构建良性沟通的重要方法。“最后一问”的潜台词就是法官此前一直在耐心倾听,还想进一步了解真相。耐心倾听体现的是法官的一种专业素养和修养,能赢得当事人的理解和信任,从而建立良性沟通。相反,拒绝耐心倾听会被当事人解读为权力的傲慢,对他权利的不重视。试想,谁放心把一个案件交给一个傲慢和自以为是的法官处理?
当然,“最后一问”并不意味着法官一味的迁就妥协,给存心扰乱法庭秩序的当事人提供机会。对于滥用诉权或者扰乱法庭秩序的当事人,法官也应该立即警告训诫,拒不听劝者也应绳之以法,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胡云腾法官的“最后一问”是一剂预防法官和当事人沟通障碍的良药,从源头上赢得当事人信任,让当事人在庭审中感受到程序正义,是让当事人在整个案件办理过程中感受公平正义的一个重要工作方法。期待“最后一问”能成为所有法官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用一句话建立司法公信,从一点一滴保障当事人权利。 责任编辑:梅玉兰
本文来源: 法院网
29.04.2016 18:18
习近平致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的贺信
值此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举办之际,法院网
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儿童中心成立40周年 并向全国广大少年儿童致以节日的祝贺
习近平致信祝贺
中国儿童中心成立40周年强调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