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山、绿洲到生态家园 打造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升级版
13.04.2015 19:00
本文来源: 水务局
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曾经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一场“绿色革命”,把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改造为花果飘香、水美林丰的绿洲,探索出“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成为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和福建生态省建设的一面旗帜。
习近平同志曾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进则全胜,不进则退”。从荒山到绿洲,长汀用了30多年。然而,水土流失治理任务重,巩固难度大,治理成本高,经济总量小,这项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前提下,必须从传统的治理模式和治理经验中寻找突破,按照从荒山到绿洲到生态家园的路径,走出一条水土流失治理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支撑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龙岩市副市长毛高良说。
从绿洲到生态家园,还有多远?围绕这一问题,长汀人在水土流失治理上开始了“长汀经验”升级版的新探索。
转变思路
绿洲蜕变为生态家园
从1983年拉开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序幕,到2008年被财政部、水利部列入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再到习近平同志2011年、2012年先后两次就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批示,长汀人以“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与百万亩荒山作战,让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迈上了规范、科学、有效的轨道,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已经从1985年的146.2万亩减少到37万亩。
“在全国都在学习推广长汀经验的时候,长汀更应该加快脚步,让‘长汀经验’继续推进升级。” 龙岩市水利局副调研员、水保办主任卢晓香说。
按照党的十八大与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围绕省委提出的“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新要求和省水利厅提出的“治理与致富、治理与美化、治理与持续、治理与预防、治理与创新相结合”的新思路,在福建省将水土流失治理纳入全省“五大战役”和“为民办实事”项目的促动下,在2014年出台《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重要流域保护管理切实保障水安全的若干意见》《福建省水土保持条例》的保障下,闽西红土地春潮再次涌动。
“长汀将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坚持水土流失治理与发展经济并重,与强林惠农并举,与民生改善并行,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道路。” 长汀县水保局局长林豫峰说。
思路突破带来政策突破。长汀县先后出台了《关于掀起新一轮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潮推进生态县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等10多个文件,编制了县乡村水土保持综合规划、汀江生态经济走廊建设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方案,创新封禁护林、社会参与和激励保障机制等。
各级领导的支持,政策资金的倾斜,长汀人对生态家园的渴望,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闯劲……迅速汇聚成一股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拉开了新一轮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大幕,加速长汀从绿洲向生态家园蜕变。
创新做法
分类实施科学治理
在长汀县水土保持科教园外,前来参与水土保持研究工作的林博士告诉记者,长汀的水土流失治理,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科学规划、科学治理。
“我们施行‘反弹琵琶’的治理理念,变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为顺向进展演替,推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有机结合,人工治理与自然恢复有机结合,创新实施了‘等高草灌带’、‘老头松’施肥改造、陡坡地‘小穴播草’等治理新技术,提高了治理实效。”长汀县水保局技术人员告诉记者。
长汀县因地制宜,对植被稀少、水土流失的裸露林地,实行乔灌草立体同步治理,在短时间内覆盖林地,遏制水土流失;对树种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简单、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的林地,进行树种结构调整和补植修复,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据介绍,共采用了低效林改造、草灌乔混交、草牧沼果循环种养、崩岗治理等8种治理模式。
长汀县还与中科院、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协作,通过“筑巢引凤”打造“科技聚集盆地”,开展了崩岗类型划分与经济型治理技术集成等项目研究,实现治理成效与研究成果“两翼齐飞”。
在与福建师范大学合作的崩岗治理工程示范点上,记者看到,经过治理的山坡已看不到裸露在外坑坑洼洼的崩岗,通过“削、降、治、稳”等措施,崩岗区变成层层梯田,栽满了杨梅树,套种了大豆、金银花等季节性作物。“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目标不久将可以同步实现。”长汀水保局工作人员信心满满。
跨越发展
打造汀江生态经济走廊
生态美、百姓富,相辅相成。长汀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要说‘长汀经验’升级版里最突出的亮点,是正在全力打造的汀江生态经济走廊。”鲁晓香说。
按照“荒山—绿洲—生态家园”的路径,长汀县委、县政府提出规划建设以长汀为主线、“一江两岸”为纽带的汀江生态经济走廊,沿汀江自上而下着力打造庵杰至新桥段自然保护与生态休闲观光区、大同汀州段生态宜居城市与文化历史名城区、策武段稀土工业与工贸发展区、河田段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区、三洲段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濯田至羊牯段生态保护、生态种植与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六大功能板块。
“在汀江生态经济走廊建设过程中,我们牢牢把握推进文化融入、推动产业集聚、推动城乡发展、推进项目整合、推进机制创新五个原则,将历史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元素融入生态经济走廊建设发展当中。同时,把发展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结合起来,构建上下游联动、功能互补、配套完善的产业链。吸引人口向中心镇、中心村集中,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把汀江生态经济走廊建设成为生态建设和产业项目的承载地、机制体制创新的试验区。”林豫峰说。
站在策武镇南坑村银杏基地,看着层层梯田上正在茁壮成长的银杏树,鲁晓香向记者描绘着汀江经济走廊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我们主动承接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纺织、稀土、机械电子、农副产品加工等工业和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及‘草木沼果’循环种养生态农业,通过产业发展转移水土流失区的生态人口,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南坑村引进厦门树王银杏制品公司,创办银杏生态园,眼前的这片银杏基地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
通过发展产业,长汀县逐步形成了“以二产带一产促三产”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又减轻了生态承载压力和水土流失治理压力,近5年城镇新增就业1.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6万人。
改善民生
老百姓分享“绿色福利”
“水土流失治理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还绿于山,更在于还富于民。长汀的水土流失治理在做到与治穷、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工业相结合的同时,还做到了与改善民生、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相结合。”福建省水利厅水保处处长林捷如是评价。
与水土流失治理相结合,长汀启动实施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美丽乡村等一批生态家园重点项目建设。以“一江两岸”景观修复工程、汀江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南坑乡村旅游等项目为抓手,大力发展名城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在有条件的已治理区域,配套建设路网、水网,发展水果、花卉苗木、休闲观光旅游等生态产业,建设美丽乡村,促进水保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目前,“一江两岸”景观修复工程已完成投资3000多万元,李城生态农庄等乡村旅游项目吸引了大批周边居民节假日观光旅游。长汀策武镇南坑村、河田镇露湖村、三洲镇三洲村等昔日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如今已实现生态家园的目标,老百姓分享到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绿色福利”。
生态家园建设也吸引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造林,参与水土流失治理。曾经带领群众治理荒山的“全国三八红旗手”、策武镇南坑村党支书沈腾香告诉记者:“过去,南坑村是策武镇最穷的村,老百姓生产生活压力很大;治理后,老百姓人均收入从1300元提高到1万多元。”
据了解,目前长汀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57亿元,财政总收入1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25元提高到10347元。
经过近3年综合治理,长汀新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0万亩,在实现“荒山由红变绿”的基础上,又实现了产业由单变多、经济由弱变强、生态经济逐步发展、生态家园逐步建成的转变,实现了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悠悠长汀古城,千年不语,见证几代人梦想、几代人奋斗,见证着长汀从荒山到绿洲再到生态家园的转变,也见证着天蓝水碧、树绿山青的美丽长汀迈出新步伐!
本文来源: 水务局
13.04.2015 19:00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北京市环评机构2017年度考核情况的公告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环保环境保护局
关于拟对北京北机机电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涉嫌未经验收投入使用进行重大处罚一案的听证公告
听 证 公 告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局
房山区大力推进“绿盾2018”拒马河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有关问题整改
截至7月底,349个问题点位销号147个。环境保护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