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理论教育导刊]陈先达:用马克思主义精神培养我们的博士生

03.05.2017  23:23

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多方面的工作要做。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来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博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应该明白本专业具有特殊性。一方面,从科学角度看,应该集中毕生精力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具有专业性的、高水平的学术性研究;另一方面,由于它的意识形态性质,必须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纯洁性,在思想理论领域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对任何歪曲、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必须坚决进行有理有据的反驳。

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我国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大事,对于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设立博士点、培养博士生又是很重要的一件大事。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更要看到,我们面临着一个很迫切的任务,就是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多方面的工作要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来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博士生。在这方面,我们首先要克服一些不好的倾向,特别是要克服那种“逃离马克思主义的倾向”。我们看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一种倾向,这就是:轻视现实,重视文本;轻视“中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重视“西马”(西方马克思主义或国外马克思主义);轻视“本来”和“未来”,重视“外来”;追求学术性,回避政治性。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应该具有丰富内容,应该培育多个生长点:我们应该重视文本,但不能单纯回归文本;应该研究“西马”,但不能热衷“西马”而轻视“中马”;应该重视“外来”,但不能忘记“本来”和“未来”;应该重视学术性,但不能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现实与文本、“中马”与“西马”、“外来”与“本来”和“未来”、政治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到正确的认识与处理。倘若发生“一边倒”,则表明在我们的观念深处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着“逃离”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自身逃离马克思主义,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大的伤害。

对个人来说,各种研究都是一种选择,是一种学术自由。我们的思路要宽阔,眼界要开放;只要有助于丰富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都应该举双手赞成,表示欢迎。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对文本的研究、对“西马”的研究、对“外来”成果的借鉴和学术性的提高,都要有利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削弱、贬低甚至动摇马克思主义。我们全部的研究都必须建立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之上,并以其作为分析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无论是在教师、研究人员还是专业博士生中,“逃离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必须引起重视。这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关系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的大事,决不容小觑。

作为刚刚步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博士生而言,应该明白我们的专业具有特殊性,它既是一门具有科学性的学说,又具有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特性。一方面,从科学角度看,我们应该集中毕生精力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具有专业性的、高水平的学术性研究。应当说,马克思主义是一门高难度的学说,全世界不少学者在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其中无论是赞成者或是反对者,想要在这个领域中取得一些成果,绝非易事。另一方面,由于它的意识形态性质,我们必须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纯洁性,在思想理论领域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对任何歪曲、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必须坚决进行有理有据的反驳。从科学性角度说,我们是学者;从意识形态特性来说,我们是战士,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中的战士。这就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学者兼战士。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中从事研究,倘若只想当学者不想当战士,或者只想当学院派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而不想当实践者和批判者,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也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相背离。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的指导原则,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思想宝库,实践则是永不枯竭的活水之源。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现实,重视文本,不断地开创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关注点会产生变化,会出现新的生长点和新的问题,但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基地不能变,我们决不能放弃而应该牢牢守住马克思主义阵地。只有从这个阵地出发,我们才能使文本研究、“西马”研究的成果转变为有利于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优良资源。坚守而不是逃离、发展而不是照搬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承担的社会历史使命。

原文链接: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陈先达:用马克思主义精神培养我们的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