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王昊研究员和清华大学陈晨副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学术报告
应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孙晓明教授课题组邀请,清华大学陈晨副教授和北京大学王昊研究员于5月8日下午到访我校并为我校师生分别做了题为“Highly Crystalline Multimetallic Nano-frames with 3D Electrocatalytic Surfaces”和“三相共存系统的界面与相变”的学术报告。
本次报告陈晨副教授围绕三维电催化表面的高结晶性多金属纳米骨架这一主题进行。首先为大家介绍了氧还原反应的研究背景,包括能源危机、反应机理以及前沿进展等三个方面,为下文介绍他们发表在science上的主要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在三维电催化表面的高结晶性多金属纳米骨架的工作中,阐明了三维多金属纳米骨架的形成机制,发现Pt3Ni纳米骨架催化剂结合离子液体对ORR反应活性有明显的提高作用,对制备其他金属基底的纳米骨架和提高其他催化反应效率有重要意义。王昊研究员围绕三相共存系统的界面与相变这一主题进行,主要为大家介绍了沸腾时气泡溢出的多种方式、液膜蒸发的研究、三相接触线区域的探秘以及跨学科合作尝试,发现在相变换热领域(沸腾气泡、液膜蒸发、移动接触线)的系列机理,界面系统的全面描述对相变过程的精确预测的重要意义。两位老师都与在座的师生进行了热情而友好的互动交流,让大家受益匪浅。
陈晨,男,2006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师从李亚栋教授。2011年至2014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由纳米材料学家杨培东教授和表面化学家Gabor A. Somorjai教授联合指导。2015年入选第十一批“青年千人计划”,并回国担任清华大学化学系副教授。陈晨博士一直从事纳米材料、催化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Science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等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王昊 北京大学研究员,终身教职,博士生导师。2000年学士、2004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2007年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后回国建立北京大学微纳米热质传递实验室。发表SCI论文40篇,发明专利授权美国3项、中国3项。
供稿单位:理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