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研究百年学术史”国际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17.12.2014  13:23

12月13至1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清史研究》编辑部主办的“清史研究百年学术史”国际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本次会议汇聚了日本名古屋大学、御茶之水女子大学、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韩国首尔科技大学、澳门大学以及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辽宁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历史档案馆等海内外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五十余名学者,《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华读书报》等媒体列席参加了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基地主任杨念群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黄兴涛院长致开幕词,介绍了基地项目设立过程和研究进展,希望与会学者在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即将完成、清史研究进入“后清史”时代的大背景下,对百年来的清史研究历程做出回顾和反思,也对基地项目多提出宝贵建议。

大会共分为通史研究、经济•社会史研究、法律•疆域•舆图研究、政治•中外关系史研究、档案文献•思想文化研究、海外清史研究六场专题讨论和一场“百年清史研究史”项目专场讨论,或以国家、地区为单位,或从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思想文化史、边疆民族史、中外关系史以及历史地理、档案文献等专门研究领域出发,系统、深入地探讨各地区或各领域清史研究的历史背景、研究机构、学术流派、学术范式和学术贡献等。

在通史研究专场中,南开大学社会史研究中心的常建华教授以郑天挺先生跨越三个时代的研究经历作为百年清史进程的一个侧影,分析了郑天挺先生在各个阶段的研究重点及与时代相呼应的学术特色。辽宁大学张杰教授通过编纂《清朝三百年史》,总结了清史著作涌现的阶段性规律以及其中呈现的历史分期等共性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黄爱平教授从项目中期成果《清史书目》的编纂出版,谈到书目不但整体反映了清史研究的面貌,而且著录的变化清晰反映了每个时代学界观念的转变和特色,借此引起学界理性的认识和反思;刘文鹏副教授《也谈清史研究中的内陆亚洲因素》对“新清史”学者作为核心概念的“内陆亚洲”提出了反思和质疑,认为其本身就不是一个统一、明确的概念,同时也不能过于拔高其在清朝满洲统治中发挥的实际作用;夏明方教授以《清史研究向何处去》为题,梳理了清朝立国以来特别是清亡后一百多年来清史书写的发展脉络,主要流派以及近年来国内外清史研究的新动向,并针对对美国“新清史”的挑战与影响提出建设性的反思路径,提倡通过对话寻求共识,既吸收“新清史”研究的有益因素,也要反思自身研究存在的问题,从而构建 “”的中国史书写体系。

在经济•社会史专场中,南京大学范金民教授梳理了三十五年来江南经济史研究的众多成果,详细考察了康雍乾时期江苏积欠赋税清查的过程。山东大学陈尚胜教授以入关前中朝边境互市贸易及其管理主体转换为切入点,呈现了清初统治者在东北地区战略治理思路的变化。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朱浒教授则是分析归纳出了三个理论范式影响下的经济史研究发展脉络;胡恒博士通过对清代人口研究成果的梳理,提出研究人口问题的症结点在于对户口制度的不同理解和不同地区存在的差异性,而深化、考订区域性人口研究将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毛立平副教授则是对方兴未艾的清代医疗史研究进行了梳理,并提出医疗史研究有益于现实的作用。

在政治•疆域专场,四川大学杨天宏教授通过详尽爬梳史料,得出冯玉祥北京政变后逼宫改约事件不符合法律程序,清廷违约责任不应成立的结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张永江教授认为二十世纪上半叶对边疆民族史研究起至关重要作用的仍是政治因素,并以此为依据把这一阶段的边疆民族研究划分为1928年前后两个阶段;孙喆副教授则是把边政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成型演进作为线索,梳理了这一阶段边疆民族史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华林甫教授的论文对清代舆图研究成果做了详尽的统计,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和不足得出总体认识。

政治•中外关系史专场中,日本八十高龄的森正夫先生对其早年提出的“地域社会论”与郑振满提出的“乡族论”作了探讨和反思,认为应注意地域的差异性,并以中国南北交界的汝宁府地区为例进行了个案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黄兴涛教授的《“帝国”、“中国”概念与清史研究》一文,通过对“帝国”、“中国”出现的时间做出精确考订,对美国“新清史”学者的观点做出反驳,澄清了“帝国”、“中国”这两个重要的历史概念;刘凤云教授通过对政治史领域史观转变带来的研究热点转换作了考察,并对政治史发展式微的原因和未来发展提出想法;刘贤副教授《观念与书写——清代中美文化关系的当朝记述与后世著史》一文通过对中美关系研究成果的梳理,完整呈现了中国人对中美关系不同认知的几个阶段。

在档案文献•思想文化研究专场,第一历史档案馆李国荣副馆长作了《清宫档案与清史研究的百年回顾与简略思考》的报告,梳理了一档馆档案文献服务于清史研究的百年历程,并对档案利用和清史研究做出美好展望。澳门大学汤开建教授为符合大会主旨的要求,提交了《传教士的清史研究》报告,重点介绍了十几部已出版或正在编辑整理的传教士文献档案丛书情况。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阚红柳副教授详细阐述了《清实录》百年的整理研究过程及特点。厦门大学吴海兰副教授通过清初史实的考订,展现了黄宗羲重塑蕺山学的过程。

海外清史研究专场中,岸本美绪教授对百年来日本清史学界的重要成果、热点、流派做了详尽介绍,并对百年来日本清史研究中有关中国中间团体的各种研究潮流做了个案考察。巴德妮教授对意大利清史研究重要人物和成果做了简介。金成修副教授对韩国从朝鲜时期开始的清史研究成果和主要研究团体作了介绍。美国的罗威廉教授虽然未能到会,但提交了论文《美国的清史研究》,把美国清史研究分为六个阶段,并介绍评析了每阶段的重要成果和特点。

百年清史研究史”项目专场讨论由夏明方教授主持。承担《清史研究百年学术史》各分卷主编的清史所教师分别介绍了各卷框架结构、写作进展情况以及目前面临的难题。与会外校学者就各分卷撰写内容、结构安排等建言献策,提出修改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2011年启动了重点基地科研项目“百年清史研究史”,计划以十卷本的规模,系统总结百余年来清史研究的演变脉络,以更好地探索新时期清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趋势。为推动项目进行,特召开本次国际研讨会,广泛汲取学界的意见建议、吸收补充清史学界的最新研究动态,尤其是海外清史学界的研究动向。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一批中青年学者向国内外学界集中展现了自己对清史研究的思考。同时,海外学者向大会提交的论文,不但反映了各个地区、国家清史研究的状况,而且为撰写学术史类文章提供了可操作的优秀范例,将有力推动“百年清史学术史”项目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