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捐款助学 拳拳爱心洒满陇原

06.11.2015  17:09
追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赵家和教授

来源:兰州晨报 2015-11-6 梁峡林

  他虽身居北京清华园,却情系西北黄土高原;自己及家人生活节俭,却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倾囊相助;身患癌症的他晚年时宁可捐出巨资助学,却不愿意用进口高价药治病;他先后共用1500万元积蓄成立了助学基金会,但却拒绝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而是取名“兴华”,意在鼓励孩子们为振兴中华而读书。在甘肃、青海贫困地区接受资助的学子已超2000人。他就是已故的我国著名金融学家、原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赵家和教授。老教授用无声的情怀、无私的大爱温暖了一批批寒门学子的心,也有力地传播了重教助学、力求上进的正能量。

“如果没有基金会资助,我很难圆北大梦。”

  10月30日上午,北京长青园公墓。19岁的北京大学工学院大二学生朱海玉手捧一束黄白色相间的菊花来到北京市遗体捐赠者纪念碑前,碑上刻有赵家和教授的名字。他含泪向这位已离去3年多的爱心使者深深地鞠了一躬:“赵老师您好,我来自甘肃,衷心感谢您当年对我们的爱心支持!”

  朱海玉家在灵台县独店镇大户彭村,2012年考上了县重点中学灵台一中。但贫瘠的家庭和不菲的高中学费令这个优秀学子脸上挂满了愁云,这时兴华基金会在该校设立的“兴华助学”向他伸出了援手——包括朱海玉在内的百名家庭贫困、有上进心的学生,按照每人每年2000元的标准接受了资助。有了这笔资助金,朱海玉终于以643分考入自己梦想中的北京大学。

  与朱海玉有相同经历的还有来自镇原县中原乡高胜村、如今北京大学传播学院的大一新生何丽琼。2012年她刚考上镇原二中,父亲却突然患腿病难以走路,使得原本就不太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她入学后不久,便得到了兴华基金会的资助。

  何丽琼说:“这笔钱对我来说,真的是雪中送炭。三年6000元的资助不仅减轻了父母的负担,也让自己减压不少,当时如果没有这笔资助费用,精神压力过大的我,今年就很难以610分的成绩考入梦想中的北京大学。我没有见过赵老师,我就是想来看看赵家和教授的家人,想对他们深深地说一声谢谢!”

“我收到的唯一一件礼物,是我70岁时,他送给我一台二十七吋的液晶电视。”

  当日,何丽琼携带着自己勤工俭学买来的简单礼物与记者一行来到了清华大学校园内赵家和教授家。见到一头银发的赵家和教授的夫人后,何丽琼赶紧自报家门:“奶奶好,我是赵老师资助过的学生,来自甘肃,今天来看看您。”

  记者看到,室内地面敷设的地板砖也都是老旧的样式,墙上悬挂的相片框依然是使用了许多年的木头框,三个相框内的照片不多,两张放大了的赵家和教授和老伴的合影悬挂在最两侧,和孩子们的合影则与一幅油画一起挂在中间。环顾客厅,赵家和教授家中唯一没有与时代脱离的电器就是一台液晶电视了。

  赵家和教授的夫人回忆说,赵家和是老清华人,他父亲早年就一直工作在清华,赵家和也一直都在清华园教学,他生活简朴、任劳任怨,生前常说“君子自安,虽居陋室,自谙芬芳”。退休后,他经常去世界各地讲课,但是身上穿的衣服来来回回就是以前那几件。2000年之后,赵家和就再也没有买过新衣服,每年冬天他只穿1美元买的化纤毛衣和上世纪80年代买的一条蓝色尼龙裤,别人都经常换新手机,而他却一直用的是一个早被淘汰的诺基亚手机,直到去世。

  “这么多年来,我收到的唯一一件礼物,就是我70岁的时候,他送给我一台二十七吋的液晶电视。”赵家和教授夫人如此说道。

  看到此情此景,何丽琼哽咽着说道:“在我们的想象中,清华园的老教授捐出那么多的款助学,家里应该很富裕,谁知却如此窄小简陋寒酸。”

“资助的孩子首先是贫困生,不一定是学习成绩最好的,但一定是上进积极的。”

  赵家和老人也没有花钱给儿子、儿媳妇买宽敞住房,虽然对自己和家人在经济上很苛刻,但在捐款助学上却慷慨解囊,毫不吝啬。

  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党委书记、现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理事长陈章武是赵家和多年的学生和同事。他说,赵老师一生辛劳,生活简朴,也没有多少积蓄。1998年他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在国内外一些学术机构讲学,到一些著名公司兼职担任顾问,那时才开始有了一些积蓄。而这些积蓄投到投资管理公司理财后又有了显著增值。赵老师的这些积蓄,舍不得自己用,也没有给子女。在家人的支持下,他想办件有意义的事。

  2006年时,赵老师开始考虑用这些钱来帮助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学业。经过调研,赵老师认为我国的小学和初中都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有大量资金投入,家长也有义务保障孩子的学业。而高中阶段的贫寒学子最容易被忽略,也最容易失学。因此,他将资助对象确定为高中阶段的学生。“资助的孩子首先是贫困生,不一定是学习成绩最好的,但一定是上进积极的。”这是赵家和对所资助孩子的要求。

  最初开始助学,赵家和隐姓埋名,在清华大学校友、他的学生、深圳市新同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迅的帮助下,通过中国教育电视台,在江西、湖北、甘肃、北京、大连等地寻找贫困高中生,对他们进行资助,后来逐渐将主要目标盯向偏僻的甘肃、青海。

  赵老师的行动感动了刘迅,捐资助学也成了新同方公司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新同方公司在白银市白银实验中学以“兴华助学”的名义创建了“新同方班”,从此开始了长期的助学活动。

“他已经影响了一代大学生,他是这个时代不可缺少的人物,是难得的楷模。”

  就在赵家和满怀信心为捐款助学奔波时,病魔却向他悄然袭来。2009年,赵家和在一次体检时,发现自己身患肺癌。治病就需要花钱,但此时他却做了一个让周围人都很吃惊的决定:捐资助学的钱专款专用,不能用来治病。

  陈章武回忆说:“为了让捐款助学的精神传下去,他开始考虑后事,主动找到我,委托我把助学的事情继续做下去。他决定捐出自己的全部积蓄用于助学,并酝酿成立助学基金会。”

  2011年,赵家和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他却时刻挂念着需要帮助的孩子们。这一年恰逢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甘肃的校友们听到基金会筹备的消息后,热情邀请基金会来甘肃设立。

  2012年2月,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在兰州正式成立,在病床上的赵家和来了电话,要求在新闻中不要出现他的名字,也不要给他从兰州带回任何礼物。赵家和将所有的积蓄全部用来基金会的运作,他反复强调,在基金会的名称和章程中一定不能出现自己的名字,他和家人今后也不在基金会担任任何名誉或实质性的职务。

  然而,基金会成立仅仅5个月之后,赵家和就带着对孩子们的无限牵挂,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眷恋,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是清华大学众多才子中的佼佼者,胸怀大爱心系寒门学子。”

  赵家和离开后,他的同事、学生,还有清华大学的部分校友追随着他的脚步,纷纷加入了“兴华助学”的行列。

  陈章武现在是基金会的理事长,已经退休的他依然十分忙碌。与受助学校、学生沟通,参与打理基金会日常事务。

  “赵家和教授祖籍安徽,与甘肃并无牵连,他是清华大学众多才子中的佼佼者,胸怀大爱心系寒门学子,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他的心愿也就是我的心愿,我们一定要把兴华基金会办下去,不断壮大,造福更多的贫困上进孩子。”陈章武如此表示。

  截至目前,“兴华助学”已经运作了9年多时间,共为各地寒门学子先后捐助爱心款项超过1000万元。基金会成立近4年来,资助学生2204人,累计使用善款844万多元。

  受资助的孩子们虽然与赵家和从未谋面,但在孩子们心里,对“兴华助学”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何丽琼虽然到校才两个月,就已经加入学校的爱心社团,开始了勤工俭学生涯。她说:“虽然目前我在经济上难使大劲,但我会在言行上积极支持。毕业工作后会参加更多公益活动,把赵教授身上的这种大爱延续下去。”

  赵家和的无声大爱,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场爱心行动。“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基金会已经收到来自各界的爱心捐款530余万元。”陈章武说,“每笔爱心捐款都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将它用在刀刃上”。

  赵家和教授逝世后,遗体捐赠给北京协和医院作科学研究。当天,灵堂屏幕上的一段话应该就是对他一生的最好总结:“最后的死去和最初的诞生一样,都是人生必然;最后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样,都是光照人间。”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