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天津建研究院
来源:新京报 8-11陈瑶
在所有公开的照片上,雒建斌总是一张温和的笑脸。
雒建斌是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系主任,中科院院士。他说自己最爱的就是科研,沉浸在一个领域里,大胆探索、小心求证,便很容易满足和快乐。只是,如何将研究成果实际应用,是他一直以来所苦恼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雒建斌找到了方向,开始尝试在大学和企业之间建立一种合作模式。
2014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他和研究团队带着科研成果“落户”天津,建立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与政府部门协商、找财团为科研项目投资,他们开始“创业”。
与此同时,根据清华大学与天津市政府签订的协议,双方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加强在战略咨询、产学研结合、人才引进及培养等方面的合作。
8月3日上午10点,天津空港经济区对面,一处约200平米的办公区域里,近40名员工在各自的工作间忙碌着。
何永勇的办公室更是没断过人,部门经理拿着经费详单来签字,办公室人员来汇报装修进程,产业部来商量为项目组建公司的进度……他一一询问情况,逐项处理。
何永勇并不是企业高管,来天津之前,他是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的博士生导师,雒建斌研究团队中的一员;现在,他的身份是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负责人事、财务、后勤,同时兼任投融资平台的董事长。
科技“邂逅”产业
萌生高端院设立雏形
从天津站坐地铁2号线一直往东,到空港经济区站下车,马路对面极具现代气息的科创慧谷科技园,便是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简称高端院)所在地。
高端院的成立,最早源于科技与产业的一场“邂逅”。
在清华大学,雒建斌长期从事摩擦领域薄膜润滑研究,在研究不断取得进展的同时,他和团队更多思考的是,如何将这项技术投入实际应用?
当时,东莞一家生产计算机硬盘非常有名的公司,因为无法解决磁头与磁盘间的摩擦问题,好几条生产线都停产了。
恰好这家公司的技术主管是清华的毕业生,一次,他回学校参观摩擦实验室,发现雒建斌团队把金刚石颗粒加到润滑过程中,利用颗粒滚动来降低摩擦。
他立即将雒建斌请去工厂,指导应用这项技术后,硬盘表面的摩擦指标低了三四倍,生产线顺利恢复。
这也让雒建斌找到了方向。
“以往高校的科研成果要么是形成论文发表,要么经过论证成功之后,多被放进‘保险箱’里搁置起来,不会有人再去动它。”雒建斌说,而另一边,很多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团队,科研力量弱。在技术方面,只能延用成熟的技术,一旦市场要求提高,生产能力不匹配时就被难住了。“成立高端院的初衷,便是在大学和企业之间尝试一种新的合作模式。”
雒建斌于是带领实验室的十几个人,从磁头抛光、磁盘抛光到硅片表面抛光,最终,把研究方向转向电子领域,由国家立项,专项研究集成电路的生产技术。
2013年2月1日,雒建斌代表团队致函天津市市长黄兴国,想把研究成果产业化落户天津,并提出想要建设清华大学天津机械研究院的设想。
很快,黄兴国便就此事做出批示。
当年腊月廿八,天津市科委和津南区的领导来到清华大学,找到雒建斌和团队的几位老师,商量项目科研成果转化问题。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双方就项目产业化相关事宜达成共识,由清华大学与天津市政府合资成立公司。
另一方面,根据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三地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其中就包括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
2014年9月1日上午,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等人应邀到天津,与天津市政府签署了多项科研与人才合作协议,高端院便是其中的一项。
时任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的重大国家战略,为清华大学和天津的深化合作提供了难得机遇,将把清华的创新要素聚集优势与天津的区位、产业、政策等优势结合起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
“落户”天津
团队成员开始双城生活
两个月后,2014年10月28日,高端院正式注册成立,雒建斌带着他的十几人团队“落户”天津。
也是从那时起,何永勇开始了京津两地的双城生活。
8月3日下午3点,高端院临时办公地,何永勇不停地参加各个会议,管理人员院务会、新进员工的评述会,晚上7点,所有会议结束时,他的嗓子已经哑了。
由于在清华大学的工作仍然正常进行,他的工作量相当于增加了一倍。好在政府在附近小区为高端院提供了20间公寓,他平时就住在附近的公寓里,周末再回北京。
但赶上两边都有事的时候,他只能早上6点从北京的家出发,8点钟赶到高端院,处理完事情再立即赶回去,往往下午一两点钟,他已经出现在清华的会议室。“有个连锁超市叫7-11,我们现在也是7-11,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1小时。”
尽管辛苦,但看着自己参与研发的技术得以投入应用,变成实物,团队的老师们更多的是在享受那种成就感。
马明星原来是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硕士生导师,去年,抱着成为“制造业马云”的梦想,他一度想要辞职,下海创业。
最后关头,雒建斌留住了他,邀请他先到高端院来,为自己开拓思路,同时积累经验。
如今,差不多1年过去了,马明星已经是高端院的主力之一,作为产业部副部长,他主要负责寻找项目,做产业孵化的前期准备。将技术如何转化为产业,他坦言,这一年里他学到了很多。
转变思维方式
成立科研成果转化公司
事实上,来高端院之前,何永勇也曾考虑了很长时间,是否要离开喜欢的高校生活,去“重新创业”,他一直犹豫不决。
何永勇和雒建斌同事多年,高端院项目启动后,他一次次到天津和各个区“谈判”,选择合适的落户地点。终于,地点敲定了,他也已经离不开这个团队。
和何永勇一样,高端院成立时,十几名一起来创业的老师都是雒建斌研究团队的骨干。
如果说清华的工作主要是用脑,那么在高端院,则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的运作模式,每天打交道的多是企业、政府。
“和人打交道,不是科研人员擅长的。”何永勇说,由于长期从事研究工作,他们的脑子里对于钱和地位的概念很模糊,刚来高端院时,不少人都不适应,“都有股轴劲儿,一个事他们觉得行就是行,不行就不行,为什么要有那么多弯弯绕绕?”
不过,慢慢的,与企业和政府来往多了,他们开始调整心态和思维方式。
科研寻求的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但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的过程中,追求的往往不是性能最优,而是在性能、成本、市场几个环节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各方都满意了,才能产生最好的产品。
“既然出来了,就不能以老师或科研人员的思维来行事了,跟企业、政府接触,一定要换一个脑筋。”每次从京津城际上下来,何永勇总是这样告诉自己。
而作为团队的掌舵人,雒建斌更加需要转变,他要站在更宏观的位置把握这艘大船的走向。
“开始时没想到会发展成什么样。”雒建斌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断深入,天津定位明确为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随之而来的,高端院也被天津市领导寄予厚望。“我们现在把清华跟产业相关的技术,特别是与高端制造装备相关的技术,以高端院为中心先向天津辐射,之后还想借这个舞台为全国高端制造业发展做支撑。”
目前,高端院成立后不到1年,已与清华大学12个科研团队签署了协议,其中3个团队已成立了科研成果转化公司,其他团队也正在考虑注册或者筹建公司。
教育协同发展
清华多个项目陆续推进
在高端院稳定发展的同时,清华大学在天津、河北的其他项目尝试也在陆续推进。
今年2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与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签署合作协议,确认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在这里落户。根据合作计划,研究院占地面积约150亩,将专门从事电子信息领域科技研发、产业孵化与成果转化等业务。
此前,今年年初时,清华大学电子系还赴美国硅谷,向在硅谷从事科研的3000余名清华校友进行专场推介,吸引优秀校友回国参与研究院的发展。
另据人民网报道,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介绍,清华与河北省政府共建“清华大学重大科技项目(固安)中试孵化基地”。
依托中试孵化基地,清华大学相关院系可以将应用研究放到基地,促进应用学科和工程技术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依托基地开展应用成果的中试孵化工作,形成原始创新在院系、中试孵化在基地、技术转化在地方和产业界的技术创新链条。
“这样既能发挥清华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中的引领作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地满足国家战略需要;又能保证学校及院系集中精力抓原创性基础研究,在若干领域加快迈向世界一流。”谢维和说。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