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的贡献 永远的楷模 清华大学建环专业创始人王兆霖先生百岁华诞庆寿
清华新闻网10月14日电 苍松掩映,碧水环绕, 清华大学建环专业(原暖通空调专业)创始人王兆霖先生百岁华诞庆寿会10月10日在清华大学近春园畔的工会俱乐部举行。来自行业各界的专家学者、行业协会领导、清华大学建环专业1952级以来的毕业生代表、在校师生等百余人欢聚一堂,恭贺王兆霖先生百岁华诞。
王兆霖先生百岁华诞庆寿会现场。
在王兆霖先生百岁华诞祝寿会上,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邓卫教授代表学校向王兆霖先生表示祝贺,他代表学校对王兆霖先生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为抗日战争胜利、为创立清华大学暖通专业、为培养一大批供热、供燃气和通风专业优秀人才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表示深深的敬意。
清华大学党委原书记方惠坚教授发来贺信对王兆霖先生百岁华诞表示祝贺,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倪维斗院士、袁驷教授也到会祝贺。
多位七十、八十岁的清华建环专业毕业生从祖国各地赶来为恩师祝寿。
来自中国城市供热协会、中国制冷学会、中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北京市燃气集团等行业代表,对王兆霖先生创立和支持我国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事业的发展表示由衷的敬意。多位七十、八十岁的清华建环专业毕业生从祖国各地赶来为恩师祝寿,并饱含深情地回忆王兆霖先生在清华园里对学生们的谆谆教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江亿教授和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原院长吴德绳先生作为学生代表向王兆霖先生献花。江亿院士作为王兆霖先生唯一指导的研究生,专门撰文回忆1980年王兆霖先生如何亲自打字机录入并修改他在美国暖通空调工程师学会会刊上发表的《状态空间法求解建筑热环境动态响应过程》文章,还坚持不肯署名的情节。王兆霖先生高风亮节、淡泊名利,令人钦佩。
王兆霖先生即席发言,感谢来参加活动的各位领导、代表和校友。他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做了一点点应该做的事情,并亲自为与会代表们分享生日蛋糕。
王兆霖先生的妹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炜钰教授、党委书记边兰春教授等也参加了庆寿活动,与王兆霖先生共同创立清华大学建环专业的吴增菲先生也从美国发来贺信。
王兆霖先生百岁华诞庆寿会合影。
王兆霖,福建闽侯人,1934年考入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1939年毕业于贵州平越(该校抗战时期迁址)。1940年1月,在国立清华大学(昆明)与云南省合办的水力发电勘测队工作,在施嘉炀教授领导下进行勘测工作。后因抗战需要,在贵州川滇公路管理局任工务员,并在1942年–1946年期间参与修建滇缅公路、呈贡机场等任务,为支持抗战做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王兆霖于1952年在北京市建筑专科学校大专部(简称“建专”)任教授、建筑设备科主任,并受清华大学教务长钱伟长的邀请,在清华大学建工系兼任教授,为第一届、1952级暖通专业学生制定出专业教学计划和环节,并组织实施教学计划和生产实习,培养了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急需的建设人才。1954年起,王兆霖等着手准备该专业领域第一个五年制本科教学工作,在清华大学正式招收暖通专业本科学生。王兆霖等在分析论证国家发展的前景后, 将原提出的“暖气通风”专业改为“供热、供燃气与通风”专业,并率先在教学培养计划中携手动力、水利两系开出重头专业基础课—传热学及流体力学,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知识,使得清华暖通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解放前,王兆霖已精通英语和日语,解放后他自学俄语,1953–1954年,王兆霖与吴增菲先后翻译了暖通专业本科生第一本专业课教材《供暖与通风》上、下册(苏联,马克西莫夫著,1953年第一版)。1954年10月赴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苏联专家约宁的指导下学习,并完成当时国内仅有的苏联两本书《城市燃气供应》教材的翻译,后又自行编写了教材,为我国供热、供燃气、通风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后,王兆霖先后参加了国务院组织编写的《十二五科学发展规划》,任供热、供燃气与通风专业组组长。八十年代他在清华大学暖通教研组成立“提高供热网技术”研究课题中担任组长,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有关技术成果,完成《国内外研究提高供热网技术的情况》一文,推进我国城镇供热网系统参数优化实施。王兆霖又全文翻译了前苏联的《计算热网络的方法和算法》一书,为研究网络流体工况及自动化等科研成果的取得发挥了核心作用,对中国城镇供热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供稿:建筑学院 学生编辑:小奇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