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服务性消费额达7405.2亿元 占全市消费市场总规模比重近5成
服务性消费总体情况
服务性消费规模稳步扩大,2014年北京市服务性消费额达7405.2亿元。 监测结果显示,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北京市服务性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增速持续快于商品性消费,在消费中的占比逐年提高,对首都经济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初步测算,2014年北京市服务性消费额达7405.2亿元,是2010年的1.5倍;占全市消费市场总规模的比重为44.9%,比2010年提高1.3个百分点。另外,根据相关数据测算,在不考虑货物和服务流出的情况下,2010年-2013年,服务性消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34.4%。
服务性消费特点
1.6成以上消费在交通、教育、文化领域。 从服务性消费内部结构看,2014年,交通、居住、教育、信息、文化体育娱乐等领域消费比重均超过10%,构成服务性消费的主体。其中,交通消费占比最大为24.1%,其次为教育消费占19.8%,居第3位的文化消费占18.5%,三者合计占全市服务性消费的比重超过60%,对服务性消费市场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2.服务性消费比商品性消费增长快。 从消费的发展趋势来看,近年来北京市正处于商品性消费增长放缓,服务性消费快速发展,消费重点由商品性消费向服务性消费转变阶段,服务性消费引领了首都消费的发展。2014年,北京市服务性消费额同比增长9.5%,增速比反映商品性消费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快0.9个百分点。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1.4%,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速1.5个百分点。从2010年开始,多数年份服务性消费额增速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
3.发展享受型服务消费逐渐成为消费热点。 根据消费的一般规律,居民消费按照梯次推进的顺序,依次用于购买生存资料、发展资料、享受资料。从服务性消费内部结构变化趋势看,教育、医疗、信息等发展享受型消费增长较快,发展潜力巨大,逐渐成为新的消费热点。2010年-2014年4年间,教育、医疗、信息3个领域服务消费额年均增速分别为13.2%、17.4%和13.9%,既高于全市服务性消费额11.4%的年均增速,也远高于居住类等生存型服务性消费增速;占全市服务性消费额的比重分别由2010年的18.5%、6%和13.9%,提高到2014年的19.8%、7.4%和15.2%,4年间分别提高1.3个、1.4个和1.3个百分点。
4.互联网兴起催生众多新的消费模式。 2014年,在信息服务消费中,互联网信息服务消费比2010年增长1.8倍,而传统的电信服务消费增速仅为25.5%。另外,网上购物带动快递服务消费高速增长。2014年,快递服务消费比2010年增长95.9%,而传统邮政服务消费则下降了3.8%。
当前服务性消费需要走出的困境
1.服务性消费、商品性消费增速同步放缓。 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转型调整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近年来,北京市服务性消费呈现与商品性消费增速同步趋缓运行态势。服务性消费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由2010年同比增长19.8%和17.3%,回落至2014年的同比增长9.5%和8.6%,分别回落10.3个和8.8个百分点。其中,交通和居住领域消费增速回落幅度最大,分别由2010年的同比增长25.8%和22.2%,回落至2014年的同比增长4.6%和3.4%。
2.供给领域问题抑制服务性消费需求释放。 目前,北京市部分服务消费领域存在着供给不足、供需失衡、供给质量不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需求的释放。以医疗服务领域为例,北京市公立医疗机构占据85%以上的卫生资源和90%的市场份额,民营医疗机构比重不足1成,且以妇婴、整形美容、体检、口腔等专科医院或门诊部为主,这些医疗机构规模小,规范化管理和监督治理不到位,社会信誉度不高,难以适应高端医疗服务快速增长的需要。
3.收入结构抑制服务性消费需求释放。 服务性消费多属于发展和享受的范围,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大。目前,北京市城镇居民中低收入群体规模依然较大,收入结构呈现“底座庞大,塔尖细小”的“金字塔”形状,与理想的“橄榄型”结构还有一定距离。从近几年北京市居民收支数据看,6成以上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下。低收入群体消费意愿较强、发展潜力较大,但消费能力较低,不利于服务性消费市场的良性发展。
给扩大服务性消费支招
1.健全促消费政策体系,促进服务性消费稳定增长。 从现有促消费政策措施看,存在着重商品性消费、轻服务消费的现象。2014年北京市服务性消费占消费市场的比重已达44.9%,并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目前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也已达45%左右。因此,在促进商品性消费的同时,应及时将家政、养老、教育、保健等服务性消费纳入政策支持范围,健全促消费政策体系,引导服务性消费稳定增长。此外,服务性消费需要相对充足的闲暇时间,建议加大《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的落实力度,采取措施适当增加服务消费时间,从而促进服务消费快速增长。
2.丰富服务供给层次,满足多样化服务性消费需求。 针对服务性消费供给不足、供需失衡等问题,应注重服务市场细分,建立多层次的市场供给。通过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低收入群体的教育、医疗等基本需求。通过市场化手段,满足中高收入群体层次高、个性化强的旅游、保险、美容、健身等服务需求。加快研究落实鼓励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进入教育、医疗和养老领域的实施意见和优惠政策,扩大行业准入范围、降低准入标准,在土地使用、人才引进等方面予以支持,调动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的积极性,不断丰富服务供给层次,满足多样化的服务性消费需求。
3.提高收入和社保水平,增强服务性消费能力。 长期来看,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是扩大服务性消费的基础。建议有关部门加快研究和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措施,提高中等收入群体在社会结构中的比重,努力构建“橄榄型”收入结构,解决制约消费的根本问题。对于中低收入群体,要在提高收入水平的同时,给予相应的社会保障,鼓励其消费重点从衣食住行等物质领域,向文化、旅游、娱乐、通讯等精神领域升级。
注:服务性消费额,是指本地区企业(单位)通过交易直接提供给个人、社会集团用于消费的服务总价值。为全面反映北京市消费市场发展情况,市统计部门参考相关统计分类标准和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从服务供应环节入手,研究建立了“服务性消费额”指标,用于反映北京市服务性消费的规模情况,其与反映商品性消费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起,构成了北京市消费市场总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