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今年新增70个“海绵公园”

27.07.2015  19:14

明城墙遗址公园东南角的绿地,明显比道路要低三到五厘米,雨水更易渗透到排水沟。

 

  进入汛期以来,北京进入多雨模式,50天内下了30多场雨。东城区绿化一队的工人们也正在抓紧时间赶工建造一座能“喝下”雨水的绿地花园。今年,市园林绿化局将加强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所有新建、改造绿地都必须提升集雨节水功能,同时结合较低洼绿地建设70余处雨洪调蓄型绿地。

  “海绵公园”下藏蓄水池

  前一天晚上刚刚下过一场大雨,当记者上周四来到明城墙遗址公园东南角的绿地时,却并未看到任何积水,园子里的紫薇和月季开得正好。负责公园建设的东城区绿化一队副队长王敏告诉记者,绿地共有1.4万平方米,以前是一个废弃的工厂,地势比二环路高出5米左右,下雨时就雨水横流,既妨碍交通也增加了市政管网的压力。现在,整个绿地公园都做了集雨节水设计,仅铺设的渗透雨水管道速派龙就长达1000多米,建成后预计每年能喝下4000吨雨水,比普通公园节省用水27%。

  记者看到,这儿的绿地都比道路低上3至5厘米,道路铺装采用的是平道牙,下雨的时候雨水更容易流进路边的排水沟。绿地内部也有高低起伏,中央隆起,然后向外缓慢下降,这样雨水在由高处往下走的过程中就会下渗一部分。绿地外围地势低洼处加装了5个2米多深的渗水井,防止园子里的雨水跑到路面上去。

  王敏告诉记者,除了草地本身的过滤下渗作用,园中道路铺设的透水砖也全是采用渗水率最好的材料。就在记者站立的地方,表面看是未完工的草坪,其实内里却别有洞天。为了增加大雨、暴雨情况下的集雨效果,整个公园地下都根据地势铺设了收集雨水的管道,还建有一个100立方米的地下蓄水池。这样遇到小雨就会随时下渗,大雨时来不及下渗的雨水就汇集到排水沟、渗水井和蓄水池,雨水不再是一味地排到路面和市政管网上去,蓄水池里的水还可以经过处理再浇灌绿地,成了一块集雨节水的“绿色海绵”。

  “绿色海绵”需要长期规划

  一位园林绿化专家告诉记者,北京目前的地下水位呈现漏斗形,最深处已经达到负30米,并以每年一米的速度往下沉。由于城市地面普遍采用硬质铺装,无法收集雨水,每年汛期80%以上的雨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好在城市里还有四成左右的绿地,而这一部分绿地正是雨水下渗、补给地下水的宝贵通道。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俞孔坚教授是国内较早为海绵城市建设呼吁的学者,他认为,对待城市雨洪,正确而经济的做法就是建立城市“绿色海绵”系统,利用绿地滞留和净化雨水,回补地下水。具体来看主要包括恢复河漫滩,建立雨洪公园,降低公园绿地标高,沿路设计生态沟,在社区建立雨水收集绿地等多项措施,这些都是免费的自然生态调节系统。经过改造的城市公园绿地会成为雨洪水的滞留区,形成“绿色水库”,而不是被灰色的市政管网排走。俞教授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对现有绿地、河湖及道路系统、小区绿地和分散式排水管网进行系统整合,做一个“绿色海绵”的长期规划。

  新建绿地都具有集雨功能

  据悉,自2006年以来,市园林绿化局就不断加大公共绿地中雨水利用设施的建设,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园博园、颐和园、万寿公园等多个公园均已建成雨水收集系统。除去正在建设的东城区明城墙遗址公园东南角绿地,西城的金中都公园、朝阳区的望和公园绿地也都已经建设了示范性集雨型绿地。

  今年,市园林绿化局将加强海绵城市的建设,所有新建改造绿地都必须提升集雨节水功能,结合较低洼绿地建设70余处雨洪调蓄型绿地。

  孙文文 J192


  郑重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本网刊登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