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越青春:以品牌之力,助文化振翅腾飞
10.04.2017 01:35
本文来源: 文化局
海之春,春色引人入胜;海之声,声声动人心弦。一年365天,北京海淀的文化舞台天天有新意、月月不落幕,活动一场接一场,反响一浪高过一浪;随着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文化季、艺术节此起彼伏,群众文化活动、艺术惠民演出高潮迭起,如接力赛般“沸腾”着海淀的公共文化建设局面。大浪淘沙,经过多年的淘洗与沉淀,一个个富有海淀特色、具有广泛号召力的文化品牌也被锤炼出来。
从“海之春”新春文化季、中关村国际青年艺术季、海淀文化季三大覆盖面广、参与度高的公益大众文化品牌,到“海之声”新年演出季、中关村儿童演出季、中关村金秋演出季三大极具特色的中关村系列演出季的黄金平台,跨越时间、延展空间,它们成为海淀公共文化品牌化发展之路上最坚实的奠基石;而“文艺轻骑兵”“打开艺术之门”“到人民中去”“到青年中去”等一系列走到海淀“田间地头”子品牌,又恰到好处地点缀、穿插其间,凸显着海淀公共文化服务版图的丰富多元与海纳百川。
“从过去一些分散的、大大小小的活动,凝聚成一个个叫得响亮、内容丰富的品牌,文化助力海淀,使它完成了蜕变,变得更有内涵、更具魅力。”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委员会主任陈静说,如今,活动多了、平台多了、联盟多了、互动更多了。“从过去运动式地集中开展活动,到眼下连绵不断的文化‘菜谱’,常态化、个性化、多元化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使得群众可以按需‘点菜’。品牌更有针对性,我们就更有底气;日益壮大的品牌梯队,也让我们更加自信、更加从容地开展文化工作,百姓可以更加便捷、更加自由地选择。”陈静说。 海淀邂逅文艺“季节”,你我约会四季时光
科技创新是海淀当代最重要的基因,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文化始终是海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对过去的致敬,也是海淀今天发展的突出优势。
每年的农历春节是中国人辞旧迎新的重要时节,保留、挖掘、唤醒、传承这个地域最原始的民俗文化是“海之春”文化活动的本意所在。
在刚过去不久的丁酉鸡年春节,“送福到家”拉开“海之春”新春文化季的大幕。153平米的巨幅“福”字在海淀北部文化中心的大厅悬挂,热烈喜庆的气氛顿时被点燃。海淀29个街镇闹新春活动各具特色;西北旺48支队伍、2000人的宏大花会踩街沿街起舞,舞龙舞狮、威风锣鼓、小车队、太平鼓、高跷秧歌、少林五虎棍热闹非凡,苏家坨小年的“千人饺子宴”场面热闹,展示了邻里和谐互助的氛围,新春文化季让百姓重拾过大年、迎新春的记忆。
海淀北部群众素爱听评戏,2017年的“新春戏曲下基层”,中国评剧团、北京京剧院、北京曲剧团的各种折子戏让百姓过足了戏瘾。逛公园也是民俗之一,颐和园的梅花展、圆明园的八旗巡游、凤凰岭的游园会、香山公园的登高祈福将海淀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民俗艺术融入其中,群众文化活动沸腾了海淀区的版图。
“非遗进校园”活动经过数年发展,33所“非遗基地校”带动青少年了解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京剧脸谱、剪纸、风筝等丰富非遗走进海淀中小学的课堂中,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中国灿烂传统文化的魅力,唤醒积淀在孩子们血液中的文化种子。“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认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充实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体验过“非遗进校园”的一位小学教师说。
海淀正青春,越成长、越青春。这里聚集着最富朝气的逐梦者,根据海淀区拥有80万全国最大的青年知识人群和最多国家级高新企业园区的特质,建设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并重的青年文化高地,提供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相匹配的文化产品是海淀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
中关村国际青年艺术节自2011年开始举办,便在青年群众中引发广泛反响。从第一届的10万人、第二届的30万人发展到如今的60万人参与。“海淀区是青春、创造的热土,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源地和排头兵、是先进生产力的策源地,也应成为中国当代青年文化的引领高地。”陈静坦言,中关村国际青年艺术季是实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的重要载体和特色平台,体现了文化与科技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
2016年5月18日,“以青春的名义追梦中关村”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关村国际青年艺术节在中华世纪坛拉开帷幕,本次艺术节共分阳光青春、文化青春、歌吟青春、光影青春、艺术青春六个单元,持续两个多月里,展览、演出、赏析、讲座轮番为青年群众提供绽放才华、吸收文艺成果的平台与渠道。海淀区区长于军表示,时尚文化是海淀的重要特点,中关村国际青年艺术季是海淀青年青春激情汇聚、展示艺术才华的重要平台,被称为最具海淀特质的“青春中关村”文化品牌,已纳入海淀区“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该艺术节的举办为海淀区高新企业园区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与实践范例。 如果说,中关村国际青年艺术节是为青年人专属打造,那么海淀文化季则是属于每一位海淀居民的节日。情怀入“海”,文化暖心。作为海淀最悠久的文化品牌,海淀文化季重在打造最接地气的群众文化精品品牌。
海淀文化季从2004年举办至今已经走过13个年头,它以突出的主题性、鲜明的地域性和广泛的参与性成为目前海淀区最活跃的文化活动平台,每年吸引近百万群众参与其中。十多年来,海淀文化季的活动内容逐渐丰富,参与的街镇、行业及各类人群日渐广泛,形成了“历史与现实结合,用群众文化活动推动创建工作,突出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侧重赛事的分类选拨”四大特点。
2016年的第13本届海淀文化季,囊括了主题会展、歌舞展演、诗歌戏剧演出、非遗文物展览等诸多单元,每个单元下又分若干主题活动:有科技与艺术融合的中关村创业产业园“768欢乐颂”,有体现国际视野和高端艺术审美的“京•秋雅颂——中外诗人朗诵会”,还有展现海淀群众文化风采的“红军不怕远征难”——百姓森林合唱大赛等。主办方还依托中关村地区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的人才资源优势,组织开展了青年卡拉OK大赛、合唱大赛、舞蹈大赛和“高端前沿科技”进社区、“走进实验室”中科院开放日等体验活动。在海淀文化季中,由海淀文委牵头创意搭台,各街道、社区、单位机构创新服务方式提供文化产品,真正践行了群众发起、群众参与,让多元文化共生,文化服务惠及全民的办节宗旨。
中关村系列演出季 开启资源汇聚之闸
高校林立、学区荟萃、高新企业云集,如此的海淀,在成就了它的科技发展潜力的同时,更培育了一大批富有潜力的文化消费群体。“海淀从不缺观众,在这片土地上,文化需求何等旺盛!”北部文化中心开馆至今已经到馆50万人次。海淀文委工作人员拿出一张时间表,从春到冬,舞台剧(节)目排得满满当当,这其中,中关村三大演出季更具有强大的号召力。跨越寒冬与暖春的“海之声”新年演出季、盛夏绽放的中关村儿童演出季、丰收时节拉开序幕的中关村金秋演出季,使得艺术氛围溢满寻常巷陌。 自2011年举办第一届“海之声”新年演出季至今,已成功举办七届,经历了从单场音乐会到盛大演出季的发展历程,如今已成为海淀区具有突出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今年举办的第七届“海之声”新年演出中,34项、142场国内外精彩剧目令人目不暇接,惠民的低票价、丰富的剧院场次,使市民乐享其中。参演剧目中既有俄罗斯乌里扬诺夫斯克国立交响乐团、德国柏林电影交响乐团、意大利爱乐乐团等国外优秀乐团带来的新年交响音乐会,更有中国国家京剧院、北方昆曲剧院、北京曲剧团、上海昆剧团等国内高水准的戏曲院团奉上的名家名段,突出了中外艺术特色,高水准、高质量是特点之一。海淀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浓郁的异国情调和国粹精品。
秉承“最好的文化属于人民”的宗旨,不断挖掘汇聚区域文化资源,建立共建共享的文化发展新格局。中关村系列演出季创办以来,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精品引领、市场运营的基本原则,同时不断探索创新提升的路径。2015年12月,海淀区文化委邀请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国家大剧院、中国音协、上海大剧院、北京剧协、天津大剧院的专家们研讨了演出季的品牌定位、品牌影响力提升等方面内容,并针对目前演出市场亟待解决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海淀区的演出要以奖励优秀、引进高端为目标。文化委坚持引导联盟成员推进原创、挖掘地域特色、主流价值引领,比如《海淀之北》《王选》《马兰花开》《元培校长》都是原创、反映海淀本土人物和事迹的优秀作品。
演出季所有项目均由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评定,对艺术水准高、社会效益好的项目进行补贴。“评级越高惠民补贴幅度越大,在鼓励、引导更多百姓欣赏高水平演出的同时,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海淀区演出联盟秘书长杨帆说。
金秋十月,丰收时节。中关村金秋演出季将全年的舞台艺术进一步推向高潮。
2012年,海淀区政府主导成立海淀区演出联盟,统筹了区域总政歌舞团、解放军军乐团、中央民族歌舞团等全军、全国顶级院团,以及北大、清华、人大等著名高校的文化设施,特别是开心麻花等民营文化公司也积极参与其中。首届中关村金秋演出季以全军八大艺术院团为基础,共调集42项、77场演出;而最近一届2016年中关村金秋演出季历时3个月,则汇聚了国内外86项、370余场演出,为市民献上为期100天的丰富演出活动。“演出季逐步显示出时空聚集、品牌聚焦的效应。即在一个时期内,以著名艺术院团在著名演出场所演出精品节目而形成的演出高潮”,海淀区文委副主任柳阑说。 在2016年第五届中关村金秋演出季中,涌现出诸如《我们的长征•以父之名》《长征》等多部反映长征胜利题材的佳作,而中、意、德三国艺术家联合制作的实验京剧《浮士德》,北京曲剧《方珍珠》《黄叶红楼》《徐悲鸿》传承国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文化惠民,是所有演出季的办节宗旨。”海淀文委工作人员透露,截至目前,两大演出季累计演出2900余场次,投入3900余万元用于惠民票补贴,累计惠及群众127万余人次。
近年来,国内儿童剧市场较为活跃,颇受关注。2015年海淀区儿童剧市场活跃度显著增强,呈现了跳跃式发展的态势。于是,继两大演出季之后,2015年6月,海淀文委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联手推出了又一个专题演出季——中关村儿童演出季。
2016年6月18日,“欢乐童年 放飞梦想—2016年第二届中关村儿童演出季”在中间剧场正式启动,一场盛大的儿童剧嘉年华拉开帷幕。3个月的时间里,在海淀区的8家剧场由来自海内外的数十家艺术团体带来200余场精彩剧目。与此同时,海淀区文委还会通过举办戏剧启蒙讲座、开设儿童戏剧训练班、建立儿童戏剧教育试点基地等,将戏曲艺术播撒在校园土壤中。
“演出季的举办极大丰富了文化产品的供给,以公共文化的需求促进了文化市场的发展。同时,中关村系列演出季也培养了一批忠实观众,在海淀看高雅文艺演出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时尚。”文化委主任陈静如是说。
发挥品牌群连锁效应助力海淀公共文化建设
海淀的创造力与创新精神不止体现在科技领域,文化的创新也从未止步。如今,随着海淀北部文化中心的开放运营,一座新的文化地标在首都西北崛起。“硬件过硬,软件更要强。”陈静坦言,这些年来通过潜心打磨,海淀有了一张张敢拿出手、名声响亮的文化名片。
“为了更好地调动海淀丰富的文化资源、发挥品牌群之间的连锁效应,打造一系列灵活、多样的公共文化子品牌、小品牌是大势所趋。”在陈静看来,公共文化服务理念要逐级传递、逐层渗透,上规模的品牌群,是吸引大众目光、满足大众需求的保障。 近年来,针对海淀区科技高端人才聚集、年轻人聚集的特点,海淀文委推出了“海燕行动”,针对核心区企业的自身条件,创新文化服务方式,为各企业送去具有“小、精、尖”特点的文艺节目,于是“文艺轻骑兵”深入中关村科技园区, “打开艺术之门——午间时光”艺术教育体验活动,则采用艺术讲座、艺术体验、艺术沙龙等形式,邀请国家级、市级知名专家和专业团队,选择企业员工中午1小时或休息时间为他们送去高雅艺术普及与欣赏,既不影响员工休息企业生产,又可以满足企业员工对高雅艺术的需求,使其成为企业员工午后时光的最佳休闲选择。“到人民中去”海淀区精品文艺演出进基层活动,旨在让园区青年零距离欣赏高雅演出,丰富园区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感受无微不至的文化温暖;而“到青年中去”是“到人民中去”的延伸,以满足区域青年群体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武警文工团等知名优秀院团深入海淀区各高新企业惠民演出,传播海淀的青春文化气质,积极营造健康向上、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书香海淀”是海淀的特色品牌,海淀区有国家图书馆、国家科学图书馆、几十所高校图书馆和科研院所图书馆等富集的图书资源,有越来越多、特色鲜明的民营书店蓬勃兴起,不有深厚的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全民阅读活动以“高质量、深内涵、精品格、广惠及”为标准,倡导习总书记“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四读”原则与生活方式。每年的全民阅读活动以讲座、读书沙龙、与大师对话、图书流动站、亲子阅读、阅读故事选拔赛、换书大集等多种方式营造区域浓郁的读书氛围。年底评选出海淀区的“十大读书人物”、“十大读书家庭”、“十大优秀阅读推广人”、“十大阅读示范社区”等进行表彰。2017年海淀全民阅读季——“书伴人生,悦读海淀”活动正在进行,将会把海淀的读书热进一步推向高潮。活动分“传承•阅读经典”,“时尚•跃读青春”,“数字•越读前沿”,“温情•乐读亲子”和“畅享•悦读全民共有”5个单元。
2015年,三联韬奋书店把24小时不打烊书店打造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让不眠灯光陪护守夜读者潜心前行,深深感动了民众,海淀区引进三联书店第一家24小时分店,为书香海淀营造更加活力的氛围2017年2月21日,当北京迎来2017年初春第一场雪时,街道人流稀疏,但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海淀分店里却人气满满。寒雪不减夜读热,只见读书桌早已坐满了人,书架前徘徊着看书、选书的热情读者。这家位于高校圈及高新技术企业楼宇群间的24小时书店,占据着“天使地利人和”,服务着海淀白领和高校学生这一庞大目标读者群。
与此同时,海淀各街镇重点文化品牌活动也百花齐放:紫竹民族文化节突出56个民族团结汇聚的特点,香山文化论坛深入发掘香山文化,打造中国第一山地皇家园林的文化形象,西三旗之《旗舞》《旗颂》突出最美家庭,苏家坨立夏习俗、四季青镇读书月、北下关“胡同里的百家讲堂”等活动影响日益扩大,正在形成新的一街一品文化品牌,不断地丰富海淀区的文化活动层次与形式。
“海淀区创建示范区工作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的整体格局中承担着较大的责任,也面临着比较大的压力。海淀要为荣誉而战,为尊严而战。”李国新在海淀区公共文化保障法的培训班上说。
“这为海淀公共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将进一步在打造富有海淀特色的公共文化品牌上下狠功夫,将已有的文化品牌打磨、雕琢地更优质,并结合人民群众需求与发展趋势,探索、开发更多个性化的文化品牌,使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得更精准、更到位。”陈静说。(海淀区文化委供稿)
本文来源: 文化局
10.04.2017 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