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风景这边独好
骄阳,走进生态名县安吉县,满目的青翠让人倍感清凉。
在天荒坪镇余村村,一群外国友人拿着相机拍个不停。“这里的一切都是绿的,实在是太美了,我要把这里的风景带回我的国家去,让更多人知道安吉。”来自澳大利亚的布鲁斯说。
这是“2016·美丽浙江––寻找外国人眼中的最美乡村”体验活动现场的一幕。让人很难想象的是,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副满山飞沙走石、河里泥浆遍布的景象。
绿水青山蝶变金山银山
“灰尘满天”、“担惊受怕”,回忆起13年前的余村村,村民们用这两个词语来形容。
余村村位于天目山余脉支脉余岭脚下,上世纪90年代,山里优质的石灰岩资源让这里成为安吉县规模最大的石灰石开采区。
“全村280户村民,近半在矿山从事拖拉机运输、矿工、炮工等工作。石矿被村民称作‘命根子’。”余村村委会潘主任介绍说,当时,村里相继开发3座矿石山,建成一座水泥厂,村集体年收入接近300万元,一度名列全县之首。
然而,石矿开采、水泥厂生产带来的漫天粉尘,不仅影响村民们日常生活,也使村内的果树渐渐结不出果实,山笋也连年减产。
2003年,浙江省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已将“生态立县”确立为全县发展战略的安吉县,也大力开展生态县建设工作。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对矿山水泥行业的治理。痛定思痛后,余村村两委痛下决心,决定关停村里的矿山和水泥厂。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余村村考察,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迷惘中的余村村人如醍醐灌顶。村里挤出所剩不多的集体资金修复冷水洞水库,拆除了溪边的所有违法建筑,并把竹制品家庭作坊搬进了工业区,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治污。安吉县也将余村村划分为生态旅游区、美丽宜居区、田园观光区3个区域,重新布局村民生活、生产与发展空间。
逐渐地,余村的环境美起来了。依托山林和山水资源,村民们开始发展农家乐等休闲产业。
看着村旁的溪水清澈起来,曾靠运输石灰赚钱的村民胡加兴在村里治水的基础上,又出钱请人进一步清理溪道、加固堤岸,打算搞漂流。
“当时没人看好我的旅游项目。”如今已是荷花山漂流景区总经理的胡加兴笑着说,第一年就有约1万名游客前来体验漂流。现在,来荷花山漂流的游客每年超过5万人,营业额高达两三百万元。旺季时,60多位村民在漂流景区工作,每人每月工资有5000多元。
如今,余村村逐步形成了旅游观光、河道漂流的休闲旅游产业链。全村现有农家乐床位500余张,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十多年来,全村三产从业人员从85人增至341人,集体经济年总收入从55万元增至304万元,人均年收入从7576元增至27667元。
从“卖资源”到“卖风景”,余村村的10年之变,恰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最生动的印证。
五水共治见证家园变化
“那时的夏天傍晚,村里老老少少都泡在溪水里。我也常跟着去小溪游泳。”出生在“西施故里”––浙江省诸暨市的周枭迪说,然而后来他越来越少下河,“溪水被污染,岸上堆满垃圾,溪流中再无人影。”
2013年,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明确要求要打响治水攻坚战,以治水为突破口推动转型升级。同年12月,浙江省委作出决定,着眼于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五水共治”,治污先行,治污水被摆在了第一位。
浙江省立下了治水的“三五七”目标,即:三年(2014~2016年)要解决突出问题,明显见效;五年(2014~2018年)要基本解决问题,全面改观;七年(2014~2020年)要基本不出问题,实现质变。
而第一年,则是全力以赴清理整治黑河、臭河、垃圾河“三河”,基本达到水体不黑不臭、水面不油不污、水质无毒无害、水中能够游泳的目标。
“有问题,找河长”。浙江省成立了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的“五水共治”领导小组,6名副省级领导担任6条省级河流的河长。如今,已形成省级河长6名、市级河长199名、县级河长2688名、乡镇级河长16417名、村级河长42120名的河长制体系。
誓改村庄池塘黑、臭、脏的面貌,还群众一口口清澈见底、可游泳的池塘,成了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五水共治”工作的着力点之一。
为治好池水,施家村近200名村民自发捐款,筹集池塘整治资金30余万元。同时,村两委班子和村民还积极参加义务施工,从对池塘的淤泥进行疏浚,到给河岸进行生态砌石,以及池塘周边绿化改造、建设休闲绿道等,完成了池塘所有整治工程。凝聚了村民们的辛苦与汗水的长池头池,现在已是池水清澈,一步一景。
3年来,路桥区每年按1%数量推进“示范池塘”建设。全区已清理池塘近3000口,完成率全省领跑;建成“示范池塘”83口,区级配套补助资金1300万元。全区最近进行的一次池塘水质抽检中,所有抽检池塘皆摆脱劣Ⅴ类水质,大部分回归Ⅳ类水质,个别达到了Ⅱ类和Ⅲ类。
“现在池塘就是我们的宝贝,没人舍得污染它。”当地村民们纷纷表示,治水这几年,环境一年比一年好,大家都不由自主地加入了环境整治行列。
携手前行换来清新空气
在湖州长兴县画溪街道工业园区内,长兴山鹰化纤有限公司在厂房顶部平台上新安装了一套废气处理装置。
“以前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气是直接排放的,楼顶青色烟雾弥漫,气味刺鼻,日积月累,楼顶地面上遍布黑色油污。现在则基本看不见烟雾产生了。”公司办公室主任席烁介绍,从今年4月底废气处理装置安装运行以来,每月能收集废油100余公斤。
“以前认为排点烟雾没什么,自从知道废气里存有大量废油后,也认识到了废气处理的重要性。”
记者了解到,为贯彻落实《浙江省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整治方案》,长兴县确定了8个行业95家企业列入三年整治名单。“4月底,我们将2016年VOCs整治步骤及时间节点、VOCs整治企业一企一档资料清单等材料,上传到长兴县VOCs整治交流群中,对整治要点进行了梳理,这样企业可以清楚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长兴县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与席烁一样,越来越多的企业负责人认识到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性。 前不久,浙江省嘉兴港区大气污染治理联盟正式成立,港区化工园区36家企业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相互监督又协力治气。
“我们把化工园区划分为六大网格管理区块,36家企业分别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网格内,网格内企业由一家成员单位牵头负责,分别由6家企业牵头负责组成‘治气联盟’会员单位。”嘉兴港区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网格化的工作机制,让同一片蓝天下的企业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发挥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转变企业治气观念,让企业治气工作从“要我做”真正变成“我要做”。
同时,港区“五气共治办”、区环保局也将结合大气管理、执法监督和信访办理等工作,参与联盟活动,充分利用“治气联盟”机制建立服务企业、化解信访的桥梁和阵地。
实际上,这些企业能够存在于浙江大地,都经过了转型之痛。
早在2011年10月,全省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深化整治促进提升现场会在台州召开,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在全省范围开展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提升工作,集中解决铅酸蓄电池、印染、造纸、制革、化工、医药6个重点污染行业的突出环境问题。
曾一度因制药企业而“恶臭袭城”的台州市主城区椒江区,历经3年的铁腕治气,在“退、转、升”战略的倒逼下,企业或提升整治,或整合重组,或尽可能地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延伸。
在告别恶臭行动中,椒江区共退出化工恶臭项目142个,26家医化企业关停或转产。这一在椒江区扎根近30年的主导产业也得到涅槃重生,曾经以华东第一原料药基地闻名的椒江医化园区,正逐步成为“绿色药都”。
“空气清新多了,前几年,哪怕天再热,到医化园区我都不开窗的,现在,我窗开得再大也没事。”当地出租车司机王群说。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5年底底,“十二五”期间浙江全省共关闭铅蓄电池、电镀、制革、印染、造纸、化工企业2250家,比原计划多关停600余家。
在关闭企业的同时,浙江还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铅蓄电池行业淘汰落后项目485个;电镀行业拆除手工生产线4421条;制革行业年产20万标张牛皮以下的项目全部淘汰;全省拆除小造纸、小印染、小化工生产线2800条,淘汰落后造纸产能430万吨/年、印染设备1.5万台(套)、化工设备6000余台(套)。
更多的企业则通过汰旧上新、转型升级迎来了新的发展。
“十二五”期间,浙江六大重污染高耗能行业共原地整治提升2423家企业。铅蓄电池行业全部完成自动化、机械化改造;电镀行业自动化率由51.6%上升到90%;制革行业更新设备1028套,新增自动化系统145套;造纸行业305条生产线配置自动控制系统;印染行业新型染色机配备比例达30%;化工行业升级生产线234条。
整治后,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企业规模和竞争力显著提升,排放强度明显下降。仅在大气环境治理上,全省电镀、印染、化工行业新建或改造废气治理设施1万余套。印染行业完成5000余台定型机有机废气深度处理改造,仅绍兴市柯桥区,可减少含聚苯类有机物、印染助剂、油、烟尘等定型机有机废气排放约3万吨/年,较2010年排放量削减率超过80%。
严格执法一刻也不放松
日前,临海市环保局接到群众举报,反映临海市白水洋镇下林村有一家牛皮加工作坊非法排放污水。根据现场检查及废水监测结果,这家加工点排放含重金属铬废水超标。随即,临海市环保部门将相关情况及案卷资料移送到临海市公安部门。经过进一步侦查,这家加工点8个股东已全部被刑事拘留。
“我们坚持‘环境治理永远在路上,严格执法一刻也不能放松’,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浙江省环保厅厅长方敏表示,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最严环境执法省份”目标,强化执法刚性,浙江对环境违法实行“零容忍”。
自新环保法实施以来,全省按日计罚、限产停产、查封扣押、移送公安等案件总数位居全国第一。特别是近年来,浙江省强化环保与公安的执法联动,推进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仅2015年移送公安机关环境违法案件就达1145件,行政拘留578人,刑事拘留1082人,法院审结污染环境犯罪案件572件,占全国总数近1/3,刑事打击力度连续4年位列全国首位。
浙江省连续多年开展各类环保专项行动,常态化推进执法检查,特别是今年4月25日,省政府召开全省环保百日执法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对污水处理厂、畜禽养殖场、工业园区以及区域性污染问题进行“拉网式”排查整治。
据统计,从4月25日到7月31日,全省各级环保部门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9212件,移送公安机关案件428件,同比分别增长172%和54%,并连续曝光包括央企、上市公司在内的15批157个环境违法典型案件,对10个市、县实施挂牌督办,对3个县(市、区)实施行政约谈,对两个县(区)实施区域限批。
同时,浙江不断完善环境监管体制。在延伸监管触角上,推动地方政府环保网格化管理,基本形成四级网格化管理格局。
在污染源日常监管上,全面推行“双随机”抽查制度,实施环保领域综合执法改革。
在督促整改落实上,建立环境执法后督察、媒体曝光环境问题调查处置机制。
在打造社会监督体系上,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环保监督机制,进一步强化环境舆情监控、快速调查处理和回应机制。
十余年坚守生态环境治理,浙江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斐然。全省消灭全部6500公里垃圾河,完成5100多公里的黑臭河治理。全省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县2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691个、省级生态市5个、省级生态县(市、区)67个。湖州市、杭州市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
“十一五”、“十二五”污染减排任务,浙江省均超额完成,全省生态环境状况连年改善。
2015年,全省地表水Ⅰ类~Ⅲ类水质断面比2014年提高9.1%,劣Ⅴ类水质断面减少3.6%;设区市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为78.2%,PM2.5平均浓度比2014年下降11.3%。
今年1月~6月,全省Ⅰ类~Ⅲ类水质断面比例76.9%,同比增加7.2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4.1%,同比减少4.0个百分点;11个设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82.3%,同比上升5.7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46μg/m3,同比下降11.5%。
“天蓝、地绿、水清”的诗画浙江,如今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