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证在手激活沉睡林地
10.10.2015 10:21
本文来源: 林业网
一证在手激活沉睡林地 这些天,龙泉市上垟镇种植大户郑自友正跟几个工人在地头上忙着采香榧。他身后的山头上,长势良好、大小不一的香榧树密织成林。“去年我的香榧园头一次采摘了500余斤青果,今年的采摘面积估计能达到300余亩,到明年,这个园子的产量就能有上千斤,再往后,那可真就是‘摇钱树’了!”他说。
这样的转变,托的是林地流转的福,更是林权改革机制创新结出的果实。2013年起,龙泉市作为全省首个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发放制度的试点,在林地流转愈发成熟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探索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三权分置,让曾经沉睡的森林资源再度激发出新活力。
在龙泉起步的林地改革,将为全省林农切切实实带来增收新红利。10月1日起,我省将正式实施《浙江省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发证管理办法(试行)》,这意味着,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可获得林地经营权流转证,林地承包权仍由林农掌握,真正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三权分置,开启了深化林权改革的新路径。
“我们这里的每片林地都能生金。”伴随林地里拔节生长的声音,绿水青山织就金山银山的远景,已一步步化作现实。
先行先试
山林盛开致富花
在龙泉,郑自友是头一个拿到林地经营权流转证的,也是第一个凭着这张经营权证获得抵押贷款的人。
不同于林权证,林地经营权流转证作为证明林地流转关系和权益的有效凭证,可以让林地流转受让方实现林权抵押、林木采伐和其他行政审批等事项的权益证明。对林农来说,这张经营权证不会损害到自己对林地的承包权;对林业经营者来说,有了这张证,原先必须联系农户才能经营投资、采伐林地的被动局面也一去不复返了。
对此,郑自友感受颇深。“以前,我们流转林地都是私下签订协议,这家5亩、那家6亩,手上拿着上百份转让协议,心里却一点也不踏实。”他说,林业经营不比其他,不光前期投入大,经营回报周期往往也需要数年,经营者手头没有林权证,万一林户中途反悔,损失可不小。如果手拿林权证的农户外出打工,一些需要采伐作业的山片也无法办理手续,这些疑虑,往往让经营者无法放开手脚。
打消他疑虑的,正是这张经营权证。在林地承包经营权人不变更的情形下,经营权证不仅让郑自友独立享有了林地的经营权,还能以优惠利率进行贷款。去年,他一口气流转了200户林农近2200亩的林地,以经营权证作抵押,从银行贷款310万元,将这笔资金投入了香榧基地的建设。
“经营权证,让我流转的这些林地真正地变成了活钱。”他说,用上这笔贷款,自己已经完成了1000余亩的香榧园建设,随着香榧产量的逐年增长,香榧带来的收益也将继续富饶这方山林。
“再过一个月你来,油茶都要开花了,特别好看!”六年前,松阳人周飞在龙泉市查田镇下圩村流转了261亩林地种油茶。去年年底,他用经营权证贷款100多万元,在市区边建起山茶油加工厂。“有了林地的‘身份证’,我们这些经营者也算是吃了一颗定心丸。”在他看来,这本证为林业经营者注入了更多的积极性。
目前,龙泉市已发放《林地经营权流转证》217本,面积4万亩,累计发放流转证抵押贷款188笔5828万元。全省已累计流转林地1586万亩,实现流转金额293亿元,还有近3500万亩的林地可以通过流转被真正“唤醒”。
互惠互利
改革活力再激发
浙中腹地,浙江马岭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筱洪正盼着这张经营权证到手。早些年,朱筱洪跟很多浦江人一样从事水晶行业,乘着生态建设的春风,2009年,他拿出自己前些年的积蓄,流转林地建起香榧示范基地。
这条路并不好走。浦江县人均林地面积不到3亩,以往,工商资本涉足林业发展,一次性支付每亩1000元就能获得50年经营权,这之后的利益与林农无关,香榧投资动辄数十年,其后收益又能持续多年,这样的矛盾,阻碍着浦江的林地流转和林业的规模化经营。
要想引进工商资本投资林业经营,就必须兼顾林农的利益。2012年,浦江全面启动林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创造性地提出“保底+分红”的新模式,以林地为股权,林农做股东,进行收益分红。以50年为期限测算,每亩林地的收益要比先前的一次性流转增加近50倍。
2012年9月,在虞宅乡桥头村,全村97户林农全部参股,建起当地第一家林地股份合作社,而朱筱洪的“马岭”通过公开投标,和林农成为利益共同体,村民们不光获得了流转收益,还留在朱筱洪的企业里打工,曾经荒芜的山林重复生机,改革的号角也愈发响亮。
经营权证的到来,将为朱筱洪进一步破解资金难题。“现在,我流转的林地大概有4000亩,其中还有1600多亩是在‘四权合一’之后流转的,没有林权证,还不能贷款。”他说。这几年,他陆续投资五千多万元,其中两千多万元的贷款来自先前流转的一些有林权证的林地,“明年,我就有1000多亩香榧要挂果了,等经营权证到手,我还想继续往炒制干果和制作精油的方向做一些业务拓展。”
目前,在桥头村林地股份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浦江县已组建22家林地股份合作社,入股农户3000余户,流转林地1.9万余亩,吸引工商资本6亿余元,成为全国成立林地股份合作社最多的县。
眼下,浦江县已着手发放林地经营权流转证,这让朱筱洪们更为振奋。而在先行先试的龙泉,林农的收益也切切实实发生了变化。据统计,龙泉市办理经营权证的林农要比没有办理的林农的流转收益高出20%左右。
“这份收益上的变化,实际上正是林业生产经营方式上的变化带来的。”龙泉市林业局林权管理中心主任童红卫说。
创新结合
“绿色银行”新风景
在我省林权改革纵深发展的路径探索中,金融服务和林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创新和培育,为“绿色银行”的生机活力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有了合作社,山林、土地、房屋等证件都能做抵押物,贷款利率也有很大优惠。我这10万元,一年节省利息4000多元,可以让家里多种2000多袋香菇,算起来又增收了万把块钱。”龙泉市上垟镇花桥村村民马上德是快速贷款的首批“尝鲜”者之一,一年之后,他再次回忆起这个场景,还是觉得好像做梦一样。
去年3月26日,花桥村村民共同出资60万元,组建起全国首个村级担保合作社——惠农担保合作社,合作社在林农和金融机构间搭起流转平台,不但降低农户融资成本,简化了信贷手续,还有效破解林农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林权抵押贷款处置变现难等瓶颈。
一年有余,合作社已为83户林农解决生产经营资金1239万元。如今,花桥村的荒山荒田上种起近300亩的雷竹笋、香榧和100多亩的中药材,村民们怎么也没想到,离市区40多公里的这些绿水青山,只用“看”,就能实现比“砍”多出好几倍的收益。
截至目前,龙泉市已相继建立11个村级担保合作社,累计林权反担保贷款390笔、金额5560.5万元。今年7月,新出台的《龙泉市村级惠农担保合作社管理办法(试行)》又对业务管理及监管进行规范,并制定激励政策,以期进一步促进林权抵押贷款的良性发展。
“我的‘绿色银行’,短期效益靠林下经济,长期效益要靠休闲游。”2010年,石俊伟在浦江县石宅村流转1500亩火烧过的荒山,陆续种植1.5万株香榧,并套种樱花、紫薇等观赏花木和200余亩的红心猕猴桃、三叶青中药,他告诉记者,自己已初步完成林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今年5月,石俊伟的云榧谷家庭林场成为浦江县首家省级示范性家庭林场。家庭林场的规模介于散户和工商资本大规模流转间,通常以血缘为纽带,以亲戚或家庭成员为投资主体。这样的经营,对“空心村”的林地经营影响显著。在他的带动下,周边几个村也有人返乡发展生态产业,今年上半年就多出3家注册的家庭林场。
“你走上来的这条900多米的小路,将来会种上花草,门前那片田,也会为我的游客提供天然农产品。再往里的那个小山湾,风光淳朴,最适合游客搭帐篷。”未来,他打算把这里打造为以户外野营为主的森林旅游地,让家庭林场也走上融合产业的多元化经营路子。(记者 祝梅 通讯员 鄢鸣 郑燕颖)
本文来源: 林业网
10.10.2015 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