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法十周年]一个光明灿烂的田野梦想

02.11.2014  12:04
      数千年的中国农耕文明,从来没像今天这样富于生机活力;亿万农民和新中国几代农机人的机械化梦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照进现实。

农业机械化“黄金十年”的高歌猛进,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虽然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整体迈入了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但要清醒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

随着农业发展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和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农业机械化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需求迫切、潜力巨大、条件有利、前景广阔。与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战略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相适应、相衔接,到2020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到70%以上,完成粮食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大宗经济作物机械化及养殖业机械化协调发展的目标,任务依然艰巨。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指出,必须坚持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把农业机械化放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去推动;必须坚持把强化政策法规建设作为根本保障,不断调动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创造性;必须坚持把推进科技进步作为重要支撑,持续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必须坚持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统筹协调”作为基本方法,努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把培育发展主体和创新机制作为主要抓手,不断增强农业机械化发展活力。

要让“黄金期”延续得更加持久,要让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道路走得更加自信,要让粮食丰收的乐章里有更加悦耳的机械奏鸣,那就带着梦想、继续追逐。

向广度拓展——

中国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时代进发,将着力主攻薄弱环节,着力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着力解决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实现中国的农机梦就是我的梦想,盼望在一切能使用机器操作的领域和地域,统统使用机器操作。”77岁的白人朴教授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他挚爱的农机事业。

坐在中国农大东校区白老的办公室里,他的手机不时响起。又有好消息传来:在刚刚结束的江苏省农机化水平调研中,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0%,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少于20%,在全国提早进入农业机械化发展高级阶段。另一边,陕西省有关部门正在抓紧与白老接洽,为陕西苹果生产的机械化出谋划策。

在有着中国最先进农机装备的黑龙江垦区,农作物的全程机械化已经实现,种田人享受到了机械带来的轻松便利。“友谊农场的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98%,职工基本不用下地种田了。”中国最大的机械化农场、友谊农场副场长张秀国说,“整地有大型整地机,水稻全部采用集中育秧和机插秧,玉米全部机收,植保有飞机进行航化作业……

友谊农场的职工杨德清今年种的是早熟玉米品种,国庆前就早早收割完了,“380马力的约翰迪尔直收机,一天能收30公顷,我种的5公顷地,一个多小时解决问题。”杨德清说,“今年农场大规模使用了这种直接脱粒的直收机,减少了环节,降低了成本。

黑龙江桦川县拉拉街村的王铁仁种了300亩水稻,由于使用了先进的精量插秧机,今年平均每亩增加50公斤。“这种新型插秧机能实现精量插秧,不仅用种少,秧苗分蘖好,而且成活率高,不用补苗,比普通插秧机能增产10%左右。”由于尝到了增产节本的甜头,今年,王铁仁决定再购置几台新型插秧机,300亩地全部实现精量插秧。

富锦市明朗村的种粮大户周宝东同样享受着先进农机带来的丰收喜悦。“今年收成比去年好,每亩玉米能收800多公斤。”周宝东分析增产原因,除了采用了新的“德米亚3”玉米品种,就是用上了大型气吹式精密播种机,“这种播种机播种的间距均匀,能保证播种密度,而且速度快,质量高,每天能播600亩,比以前的播种机效率提高了10倍。苗子一齐出、一样壮、就像地毯一样平整。

而在全国范围内,像周宝东他们这样能用上最先进农机的农民还是少数。

就地区而言,目前全国只有9个省的机械化水平在70%以上,还有近4个省市耕种收机械化水平低于40%,贵州不到20%;就作物而言,“三大主粮”中小麦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双季稻地区机插秧水平、甘蔗主产区、棉花产区、油菜产区和丘陵山区机械化提高比较缓慢,经济作物机械化许多环节还是空白。烘干、高效植保、初加工环节机械化刚刚起步。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敏丽说:“初步统计得出的数字,全国水稻种植机插38%,玉米的机收率55%。棉花采摘水平是8.3%,油菜机械种植率14.5%、机械收获率16.9%,马铃薯机收率19.6%。总体来看薄弱环节不少,有的还相当薄弱。

全面化、全程化、规模化将是新时期农机化的三大趋势。”白人朴说,“领域更宽广了,要求更高了,难度也更大了。”农机人努力攻克难关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止,农机化在向着全面全程发展的道路上必须不断跨越。

今年5月,全国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交流会在陕西省宝鸡市举行,山区机械的最新成果在这里一展风采:宝鸡大通农业装备公司的山地拖拉机,改变了旧有微耕机的耕作方式,采用了双向牵引,在小面积和山坡地不用调头就可以进行往返双向作业,大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了效率;“九方泰禾”的玉米收获机采用专利液压驱动桥,使操作变得更加轻松简单灵活;西北农大展演的智能化遥控果园自走式挖坑施肥机及遇树喷洒、无树即停的智能化超声探靶传感果园打药机等机械也让人眼前一亮……

展会上,山区农民对的山区丘陵机械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来自洛川的果农陈兴顺说:“我们从报纸上看到,山东的果农在打药、施肥和果园运输上很多都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而我们那儿还不行。我对果园智能喷药机械十分感兴趣,如果机械确实好用,我准备买这种机器。山区农民不易,也希望能和平原地区一样用上可心的农业机械。”看得出,山区农民对山区丘陵机械更加渴求。

农业部农机化司司长李伟国认为,推进农机化全面、全程发展,一是需要继续去完善落实政策,谋划新的更有效的扶持措施,支持研发先进适用农机产品、支持农机化技术集成示范,实施薄弱环节作业补贴,大力探索金融保险政策,解决“有好农机可用、买得起用得起农机”等现实问题,促进农机化持续发展;二是农机化技术推广,不能“零敲碎打”,要以主产区(县)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挖掘增产增收潜力为主要目标,大力开展全程机械化创建行动,从系统上研究机器选型配套、机械与农艺配套、种植加工各环节配套、农机运用组织方式配套,集成优化技术,形成适合区域特点的成熟模式,整乡整县推进,并复制到其他地区。

向深度发力——

中国农业机械化将步入机械技术与农艺技术和信息技术大融合时代,变农机制造大国为制造强国,要靠创新驱动发展,要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

中国何时能由农机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由技术、设备引进变成技术、设备输出,这是自1956年就建院的中国农机院几代农机人的梦想,也是所有农机科研人员与企业家们的梦想。”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树君感慨道。

9月末的黑土地上,一片金色晕染的丰收图景。一台台大型机械行驶在田间,所到之处,粮食被一粒不剩地吞进这些“大家伙”的“”里。在友谊农场第五管理区第二作业站,机手李财正开着一辆约翰迪尔S670收割玉米,见有记者采访,他停下车,邀我们进驾驶室参观。

这些大家伙是很‘聪明’的。”李财说,在驾驶舱的显示屏上,土壤湿度、收割面积、粮食产量等信息随时显示出来,由于有精确的GPS定位,机手甚至不用开,机子按照规划好的路线自己收割,分毫不差,比人开得精确。驾驶室安装了空调,李财一边开着收割机,一边听着音乐,很是轻松惬意。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农机变得智能,也让精准农业生产成为可能。世界上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装备的农机,能根据记录的地块信息实现精量播种、精量施肥和喷药,还能根据收获的产量和质量,给出下一年的调整方案。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红兴隆管理局高级工程师侯林山说:“与传统农业机械不同,现代农业机械应当是以机电液一体化为基础,以GPS定位和无人驾驶为标志,以实现精准农业为目标的新型农业机械,传统农业机械将逐步被现代农业机械取代。

要实现高端技术上的突破,国产农机企业必须加强自主研发创新。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会长陈志告诉记者:“我国现在是世界农机第一大国,中国的农机生产企业有8000多家,是世界第一,国内的农机需求90%都可以自给。比如说像50马力左右的拖拉机,我们不但在中国市场占据优势,在国际市场我们也有相当的竞争力,批量出口到东南亚、非洲地区,50到80马力的拖拉机,还有不少出口到欧美地区。但是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还要依赖进口,这是我们农机工业所谓大而不强的问题。

我国农机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一批不服气的国内农业装备集团企业,如中国一拖、福田雷沃、五征、中联重机等,摆开了奋力追赶的架势。

今年以来,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代表我国高端农业装备技术水平的东方红动力换挡拖拉机,成功实现批量销售,开始与国外农机巨头在一个平台上“共舞”。一拖集团党委书记王二龙说:“这个动力系统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打一个比方,虽然还有差距,至少已经咬住国外品牌的尾巴,让它翘不起来。

五征集团的自主品牌“雷诺曼”大马力、高性能拖拉机也已批量上市,采用了国际先进的动力换挡技术、底盘故障诊断系统、GPS定位系统,全新全封闭宽视野空调驾驶室,具有动力强劲、燃油经济、作业效率高以及驾控操纵舒适等特点,现已研制成功145马力、160马力、180马力、200马力、210马力、230马力六种机型。一拖、五征的高端大马力拖拉机的上市,一个直接的效果就是把进口机器的价格拉下了20%~30%。

福田雷沃重工党委书记梁启荣说:“在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需求市场上,我们与国外的技术差距在缩小,中外农机企业的竞争渐趋激烈;真正的核心技术,人家是不会轻易卖给你的,最终还要靠自己。”为此,2010年,福田在欧洲建立了全球化的研发中心,先后投资了10亿元主攻全新一代动力换挡产品开发,其系列产品即将上市。

正如中联重机总经理王金富所言:“任何一个产业,低端一定是不可持续的。中国下一步可能会出现5家左右纯粹做农业装备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走在行业前列,引领行业发展,我们的产业未来一定会形成一个良性的产业链。

在实现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的先进农机研发上,中联重机也作出了努力,并获得了突破。“智慧农业是高度信息化的农业,我们建立起的农机大数据库包括地理数据、卫星数据、气象数据等,通过对作物生长条件的数据分析进行智慧施肥、喷药、播种等环节,它会很智能地告诉你适合种什么、怎么种。”在公司的展示馆,工作人员边演示边讲解,车上装有湿度传感器、油压传感器、水温传感器、转速传感器、光电传感器、摄像头对讲系统、卫星导航、通信天线等大量传感设备,来实现智慧种田的各种功能。

李伟国说:“国外的机器虽先进,但价格很贵,很多也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国的农业生产特点。从提高主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来讲,降低生产成本,可否自主制造经济耐用的机器是关键所在;从让老百姓更经济实惠的角度来讲,也需要发展民族的农机工业,提高先进适用农机具的供给能力。

黄金十年,我国的农机化水平提高了27个百分点;接下来的十年,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先进机器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装备数量的增长可能放缓,但更新换代、填缺补齐的步伐加快,装备的质量、装备的利用率会有很大的提升。

向高度迈进——

中国农业机械化将步入与农业规模化和生产关系变革同步推进时代,新型农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规模经营”双主体特征凸显,从产中服务为主进入经营土地、进入产前产后加工流通业。

我的梦想,是叫黑土地上走出全国第一个靠种地成为亿万富翁的农民,相信用不了10年就能实现!”黑龙江省农机局局长郑联邦言之凿凿,“这并不是空想,农机合作社的经营形式将生产关系的束缚进一步打破,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使大型现代农机的应用与土地的规模化生产得以实现,获得了空前的规模生产效益。

黑龙江省916个农机合作社所展现的巨大潜力与发展势头,带给了郑联邦这样的自信。克山县仁发农机合作社的理事长李凤玉,正在朝着郑联邦的梦想也是他自己的梦想冲刺。

2011年是仁发合作社大规模流转土地的第一年,当年合作社盈余1342万元,2012年合作社纯收入达到2768万元,2013年继续涨势,纯收入达5328万元。连续三年收入翻倍,仁发如何创造了这样的传奇?

合作社最初经营得并不好。”李凤玉说,“农民担心收益没保障,一开始不愿带地入社,拢共仅有7户社员;加上土地流转价格缺少吸引力,2010年只从农民手中流转1100亩、代耕6万亩。合作社几百马力的大型农机使不上劲儿,代耕收费不高,一年下来合作社纯收入仅13万元,有的社员甚至提出退社。

为吸引农民入社,2011年仁发农机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100元即每亩35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先把规模做大,高于市场价,然后通过统购生产资料、机械化耕作降低种植成本,通过应用“大垄技术”和现代化农机提高粮食产量。结果每亩地比农民分散种植增产100多斤,亩效益仍达400多元。“今年合作社社员已增加到2436户,入社土地超过5万亩。以前求着农民入社,现在农民主动找上门,而且取消了预付流转金或保底金,所有社员风险和利益共担。”李凤玉很得意。

仁发农机合作社是农机与土地、农民结合的成功范例。”郑联邦说。在他的办公室,一张全省农机合作社的分布地图赫然挂在一面墙上,他希望到2020年,全省60%~70%的土地能够纳入农机合作社的经营范围,到时候这张地图上将插遍农机合作社的小红旗。

对于这一趋势,李伟国表示赞同:“农机合作社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双主体’,既从事农机作业,提供农机服务,也是农业规模化生产的一个主体,承包经营一定面积的土地。全国各地都出现了这样的‘双主体’,这是个好势头,更能解决小块土地无法使用大农机的矛盾。

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生产关系的调整变革。适应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潮流,各地正在探索适合本地情况的生产关系调整方式,江苏省射阳县的“联耕联种”、如皋市的“全托管”就是其中的成功探索。

不流转的一家一户小散田,如何才能实现机械化经营?只有联合起来达到适度规模才有办法。我们县青华村这几年自发联合进行统一耕作的效果很好,县里及时进行了研究总结,从去年秋播开始全面推行,目前联耕联种稻麦面积已达20万亩。”射阳县农委主任戴亚生说。

联耕联种是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由村组统一组织,破除田埂,将碎片化的农地集中起来,再由服务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使“一田多户”变成“多户一田”,土地连成片,为大农机作业提供了基本条件。

与家庭农场、大户经营等需要土地流转的方式不同,联耕联种采取农民家庭之间合作,不用土地流转,简单推掉田埂就实现了规模生产,省工省本,农民易于接受,因此参与踊跃。”戴亚生告诉记者,“去除田埂以后,土地面积增加了5%左右,散田连片后,大动力先进农机可将多道工序一次性完成,提高了作业效率,而且减少了农机作业转移、掉头、空驶时间和油耗,仅秋播一亩地的农机作业成本就下降了35元。

与此同时,联耕联种使大动力、新型农机迅速推广普及,带动了钵苗移栽机、无人植保机、激光平地机等一批新农机示范推广。由于联耕联种实现了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提升,今年射阳县的小麦获得大丰收,联耕联种田块亩产都超过1000斤,增产至少200斤。

如皋市探索的“全托管”服务模式则是农民自愿将土地委托给专业化的服务组织来经营管理,服务组织为其提供从种到收、乃至销售等贯穿生产和经营全过程的“保姆式”服务。目前有两种主要服务模式:一种是收获物归农民所有,经营主体向农户承诺每亩小麦和水稻产量不低于800斤和1200斤,农民则向经营主体交纳1200~1450元不等的托管资金;另一种是收获物归经营主体所有,经营主体给农民150~1200元不等的费用。

如皋市农委主任夏文彬说:“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家庭农场主等具有农机全程服务能力的主体都可以成为全托管经营主体。服务方式全程化、服务能力机械化、服务水平专业化,不仅解决了谁来种田、种好田的问题,也实现了农民和经营主体的双赢。经营主体通过全托管服务占有农机市场份额,而过去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被解放出来,所增加的收入远超一家一户种田的产出。”据统计,如皋市参与“全托管”的被服务农户每亩获得了1000~1450元不等的收益,全市18个“全托管”经营主体2013年平均年纯收入超过20万元。

白人朴教授认为,随着社会结构的调整,一产从业人员向其他产业转移是必然趋势,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和经营模式的探索,在实现了大机械生产和土地规模经营的同时,也有效解决了一产劳动力缺乏的问题。通过新型经营主体将农机化向产前和产后延伸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增产型农机化发展已经实现,下一步要逐步解决实现增收型农机化的问题。

仁发农机合作社每年都会提取一定比例的公积金用于生产的发展,公积金部分也会按农民的土地折价比例分摊到每个合作社成员,作为下一年分红的依据,农民的利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障。“产业链向产前产后延伸,才能将利润留住。”李凤玉说。2013年仁发合作社投资建起一个粮食烘干塔、一个种薯厂。今年,合作社正在建设一个肉牛养殖场、一个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如今,仁发合作社有了自己的网站,网站的显著位置是合作社注册品牌的糯玉米、甜玉米、红薯等产品,仁发已经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向销售领域拓展。

有理由相信,科学家的梦想,企业家的梦想,农机管理、推广与服务者的梦想,将最终汇聚成中国农民光明灿烂的田野梦想,汇聚成中国农业的持续丰收梦想,并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国梦。

 

[背景资料] 

                                                                      农机化十年大事记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标志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依法促进的新阶段。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纳入强农惠农政策的主要内容。

2005年,“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被写入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

2006年,水稻、玉米生产机械化取得新突破:江苏武进成为全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第一县(区);山东桓台成为全国玉米收获机械化第一县。

2007年,农业部、公安部、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农机跨区机收工作的意见》,为农机跨区作业保驾护航。

2008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农业机械化,将其视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拉动内需的重要措施,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大幅度增加。

2009年,国务院公布《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标志农机管理进入法治化轨道。经国务院批准,农业部、发改委联合发布《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5年)》。

2010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出台,标志着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形成。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突破50%(达到52%),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人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我国首台动力换挡重型拖拉机在中国一拖集团下线,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动力负载换挡拖拉机的历史,使我国拖拉机制造能力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2011年,农机农艺融合首次被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推动农机农艺融合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农机作业领域,提高农机服务水平。我国农机工业总产值首破3000亿元,位列全球第一。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突破1亿亩。

2013年,农业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意见》。国产10公斤/秒大喂入量谷物联合收割机研制成功。

2014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发挥农机深松整地对增产的促进作用,今年启动1亿亩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