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边书法家挥毫五载写抗战
郑珉在介绍他的抗战书法作品。本报记者 宋佳音/摄
本报讯(通讯员李冉)赶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丰台区宛平画廊的书法家郑珉,历时5年,用2000多张宣纸、30多箱墨汁、1500多支国画颜料,创作了近20万字的抗战书法作品,向抗战英烈致敬。
在宛平城内大街路南,有一间半壶翰舍,这就是郑珉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不远处,就是全民抗战的爆发地卢沟桥。他的房间里挂满了各种书法作品。购买纸张等各种原材料是一项庞大的支出,为攒钱购置这些物品,郑老在生活上处处节省。平房没有安装暖气和空调,在炎热的夏天,屋子里热得像个火炉;到了冬天,又冷得像个冰窖。郑老为了节省电费,连电热毯都舍不得用,就点上1个小油灯取暖。平时舍不得买新鲜蔬菜,直等到傍晚蔬菜降价时,才去买上一捆。从不舍得多为自己花一分钱的郑老,在买原材料的时候却下了“血本”,为让作品更好地保留下来,他都是选用高档的宣纸和墨汁。
郑珉的作品分为东北抗联杀倭勇,白山黑水筑英魂;血腥历史,时代铭记等15个板块,字体涵盖真、草、隶、篆,表现手法有镂空、留白、套色和碑帖等多种效果。一幅幅抗战系列作品的长度加起来将近400米,一幅幅长卷撰写着故国悲歌,诉说着抗战血泪史。谈起构思这项抗战书法工程的设想时,郑珉说:“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我想到用书法的形式来记录历史,描绘抗战场景,向抗日先烈、抗战老兵,向我们的祖国致敬。”
在这5年时间里,郑珉几乎天天都去抗日战争纪念馆采集素材,积累资料。为收集更多的抗战资料使书写内容详尽完善,他用3个月的时间手抄宛平城外雕刻在石鼓上的抗战故事。他用金文撰写的《纪念白求恩》一文,为了体现书写的准确性,在图书馆和书店一泡就是一整天,查阅大量资料文献,只为求证一个字的写法。
为了赶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完成这一书法工程,郑老深居简出,家里人担心他的身体,劝他放弃,但郑老说:“就像有一股力量在牵引着我继续向前,这股力量是那些抗日救国的先烈传递给我的,是我们国家日益繁荣强盛的实力所给予的,是举国上下铭记历史、圆梦中国的氛围所感召的。”
郑重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本网刊登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