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故事 | 飘洋过海的科研之旅

28.06.2017  17:46

时光荏苒,又是一个绚烂的夏季,又到一年毕业季,阳光透过树叶间隙,洒落一地回忆。曾记否?拖着重重行囊的你,满怀对知识的向往,来到这所百年学府。而此时,整装待发的你,即将奔赴下一个远方,重重行囊里装着的是用青春拼搏的硕果。同样的风华正茂、同样的胸怀大志、同样的渴望新知,有这样一些人漂洋过海来农大享受深度的科研之旅——

Jamison T. Watson(华家明):从UIUC到CAU

 

 

阳光开朗的笑容,一口流利的中文,要不是那张欧美脸,身穿实验服的Jamison T. Watson几乎让人忘了他是个美国学生,哦,他还有个地道的中文名字——华家明。再过几天,华家明就要完成他在我校“国家千人计划环境增值能源团队”为期一年的学习研究。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IUC)到中国农业大学(CAU),华家明收获体验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化和生活。

华家明与农大的缘分起于三年前,那年暑假,就读于UIUC农业与生物工程系的他通过自己硕士导师张源辉(我校千人计划教授、首次提出环境增值能源理念)的帮助,来农大进行了两个月的学习交流。那是他第一次来中国,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实验室氛围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与同实验室的伙伴交流,每一次思维碰撞总会有不同的火花,他发现,中国大学、中国朋友和他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在这里他能通过合作与互助接触到不同的科研方向,他能在实验室内外结交到专业能力过硬、乐于助人、善于助人、热心知心的好朋友,他能转换科研思维获得更高的效率。那时他便下定决心,有机会一定要来中国农大进行科学研究。

回到UIUC,他一如既往的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类活动:GPA4.0,国家科学基金研究生研究奖学金荣誉奖,JBT研究生奖学金,外国语言与地区研究奖学金,伊利诺伊州国际咨询网执行董事,发表四篇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文章……2016年暑假,他获得美国国务院颁发的“富布莱特奖学金”,为了更加全面了解不同溶剂对水热液化及生物原油的影响,也为了与更多同领域的学生合作交流,他再次起飞来农大,续写他在CAU的科研之旅。

积极主动、乐于助人、朴实开朗”,华家明在中国的第一个好朋友、相识三年的水院农建系博士生卢建文这样评价他。一年的深度农大行,华家明和实验室的师生们互相学习,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大家一样,他也埋头科研、热衷文体:反复试验、查阅文献、处理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不同萃取剂对来自不同藻类原料的生物原油品质的影响,已完成一篇论文;得到了实验室师生对他在科研、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帮助,也为大家提供英文写作等方面的帮助;爱唱歌,也爱运动,积极参与实验室文体活动,与实验室同学组建的篮球队在校院多次获奖;热衷参加学术活动,在国际环境技术会议、世界生物能源研讨会等大型会议上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华家明与人友善、思维活跃、立志为中美间交流和关系服务”,这是“国家千人计划环境增值能源团队”核心成员、我校刘志丹副教授对他的评价。华家明说,小时候见过一些人因为家乡环境被污染而移居他乡,那时便希望从自己这里开始做出一些改变。尽管在农大一年的学习结束了,但他说,在“国家千人计划团队”里的所学所得,会一直伴随自己未来的生物质能源事业。

怀揣科研梦想,漂洋过海来CAU进行科研的还有同实验室的巴西硕士——

Raquel de Souza(索扎依):搭建中国-巴西了解交流的桥梁

 

 

你是第一个从圣保罗到中国农大攻读硕士学位的巴西人,你打开了互相学习交流的大门,未来会有更多巴西人来到中国农大学习。”索扎依的巴西导师、圣保罗大学教授Giovana了解她在农大的经历后说到。

三年前,在巴西学习污水循环利用的索扎依通过导师了解到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千人计划环境增值能源团队”的研究领域和取得成果,本科毕业后,她选择来到CAU成为刘志丹老师的研究生。

一年的预科班、两年的科研生活,让她对中国、对农大有了全面且深入的认识。在实验室,她发现同学们熟悉实验操作的每个细节,会使用、分析实验室的每个仪器和数据,而这些,是她原本认为科研助理要做的工作。于是,她也学着开始像同实验室的同学一样打开视野,不仅仅接触所要研究的一个点,由点及面,学习整个试验系统。

我在硕士期间收获的扎实专业基础,和敢于挑战困难的精神,都离不开农大的科研生活”,索扎依分享在农大的收获。

索扎依的研究内容是用ASPEN软件来分析有机废弃物水热液化与气化的能效,这项工作在两年前对于环境增值能源实验室是个新领域。初到实验室的索扎依一度认为自己担负不了这样一个开创性的科研工作,在老师和同学们的不断鼓励与帮助下,她很快学会了ASPEN软件、构建了物能转化模型,通过虚心请教、合作交流、自主学习,她突破了自我,变得更加勇敢。“索扎依特别认真、在科研上表现出知难而进的进取精神,她使我对巴西留学生刮目相看……”,她的导师刘志丹老师评价到。

生活、学习、科研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手持单反拍照的索扎依。实验、课堂、风景、美食、舞蹈课、学术会议……热爱摄影的她用相机记录着自己在中国、在农大的点点滴滴,这些照片除了是她生命中宝贵的回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向巴西的家人、同学分享她看到的中国。

每个月,索扎依都会写一篇她在中国学习、生活的文章,里面插入她在这一个月拍摄的照片,分享给她在巴西的家人、朋友。她希望通过向大家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真实的农大,让更多巴西人了解中国文化、接触不同的思维方式,吸引更多巴西学生来中国学习。与此同时,她也经常在农大的课堂内外向中国学生讲述巴西文化、节日、美食,欢迎中国朋友到巴西交流学习。“和你分享一个好消息,我的一个巴西同学也要来农大学习,明年或者后年就过来”,索扎依的脸上洋溢着喜悦。

面向未来,索扎依准备继续在同领域攻读博士学位,将来想成为一名巴西的大学老师,向巴西学生传递环境增值能源的理念和技术,分享中国的人文、生活,搭建中国和巴西等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桥梁。

和他们一样,很多人漂洋过海,从外国人变成农大人,用青春韶华书写自己的大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