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7.9%

04.02.2015  19:41
      2014年,吉林省加快推进农机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926万千瓦,同比提高7.3%,拖拉机保有量114万台,同比提高2.8%,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7.9%,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完成机械耕地面积7470万亩,机械播种面积7507万亩,机械收获面积4365万亩,均超额完成计划指标。全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关键和薄弱环节机械化实现重大突破。

创新农机购置补贴方式。2014年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3亿元,资金总量全国排位前5,是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资金最多的一年。吉林省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改革创新,一是在补贴资金安排和补贴重点上,突出三个倾斜,向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倾斜,向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倾斜,向粮食生产关键和薄弱环节机具倾斜。其中用于扶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补贴资金达3.0182亿元,超出计划扶持资金1.4182亿元。二是在补贴方式上,全省统一试行“自主购机、县级结算、直补到卡”的补贴资金兑付方式。改变了实施购机补贴政策10年来“差价购机”的资金兑付方式。三是缩小补贴品目,由上年的52个减少到35个,取消了部分非粮食生产机械、手扶拖拉机、40马力以下(不含40马力)拖拉机等产品的补贴,深松机、水稻插秧机(摆秧机、高光效宽窄行插秧机)、120马力以上拖拉机品敞开补贴,满足农民需求,主攻关键环节,突破发展瓶颈。

创新全程机械化发展模式。通过省级财政专项资金1.2亿元,对自走式玉米收获机、深松机、牵引式免耕播种机、宽窄行水稻插秧机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基础上,实施定额累加补贴,进一步突破薄弱环节。确立了“率先发展、跨越提升、整体推进”的梯次发展新模式,前郭、榆树、公主岭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县率先发展,到2015年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前郭、榆树、公主岭、农安、九台、长岭、乾安、扶余、洮北、敦化等10个玉米、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建设先行示范县,加快步伐,跨越提升,2017年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粮食主产区的30个大县整体推进,2020年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通过典型示范,梯次推进,全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关键和薄弱环节机械化实现重大突破。到2014年末,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7.9%,比2013年提高4.3个百分点;水稻育插秧、水稻收获、玉米收获等关键且相对薄弱环节实现重大突破。

提高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标准。一是将作业模式原来秋季深松调整为秋季单一深松整地和苗期深松施肥两种模式;二是深松深度由原来的25厘米以上调整为30厘米以上。进一步加大深松补贴政策信息公开公示,完善了深松作业补贴检查验收制度,实行村级初检、乡级复检、县级抽检三级检查制度,市、省两级督导和村、县两级公示。全年完成旱田高标准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面积600万亩,其中苗期深松追肥126.2万亩,秋季深松473.8万亩。

建立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在双辽市建立了机械化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试点、在榆树、农安、德惠建立黑土地保护治理工程试点,进一步探索秸秆不同覆盖形式的技术模式,关键机具使用情况的试验对比,进行了效果监测和玉米保护性耕作测产工作。进一步扩大示范和宣传,召开省、市、县、乡各级保护性耕作培训班、现场会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覆盖了全省所有的县(市、区)。全省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590万亩,比去年增加210万亩,其中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面积超过200万亩。

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培育。2014年末,全省固定资产原值50万元以上的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达到6100户(个),比上年增加700个。经营管理方式多元化,生产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军。开展广泛、深入调研,提出了启动实施“吉林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机装备建设”的实施方案,拟于2015年—2017年在全省10个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先行示范县建设300个高起点、大规模、上档次,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其中:2015年建设50个,2016年100个,2017年150个,构建符合吉林省实际的以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引领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