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林业故事]一片丹心献绿色

07.05.2018  08:32
一片丹心献绿色 ——记“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董研生


董研生(图中)和同事一起铺设绿化水管道  赵晖 摄

  走出校门后,董研生一直在治沙造林的林业生产第一线劳作,从一名学生逐步成长为既具有林业专业技术知识、又有生产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在防沙治沙植树造林的绿化事业中,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智慧。
   “最苦最累的地方才能最锻炼人,最能让我掌握治沙技能,到那里才能学到知识和技术。”
      1990年,董研生从市农林技校毕业后来到治沙林场,没多久,治沙林场成立了“青年治沙突击队”,准备深入乌兰布和沙漠边缘治沙造林,他第一个报名参加。
      董研生告诉记者:“我家有农场,从小跟着父母学种植,比别人有实践经验,并且我又学了相关专业,理所应当要深入造林一线。”就这样他带队一头扎进沙漠造绿洲。
      几年下来,流沙得到有效治理,遇风起沙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善。见这里有了成效,董研生又主动要求参加“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再一次投身到造林一线……
  “创新加实践,没什么困难是解决不了的。”
      1996年,治沙林场培育新疆杨苗木效果不好,出苗不齐、长势不良,了解情况后,董研生又回来育苗。他利用农林技校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请教技术人员,研发了倒置法育苗技术,结果当年苗木出苗率达到80%以上,而且苗木生长健壮、整齐。
      “树苗正着放,出芽特别快,根很容易就死了,我就试着倒过来放,发现根长得很好,也不出芽,然后再正过来种植,苗木就能活下来了。”董研生说。
      三年后,苗木出圃率和一级苗出苗率均创造治沙林场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
      “树木像人一样,总打交道,就能了解他们的习性。”董研生说。
      治沙林场的每棵树下几乎都有董研生的足迹,他能说出每一片林木甚至每棵树的树龄以及林木病虫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
      “经常观察这些树木,就知道什么树容易受什么类型的病虫侵害,要在什么时间进行防治。”董研生说。
      近几年来,根据他提供的林木病虫害发生信息,及时防治病虫害,治沙林场没有发生大规模森林病虫害。
  “互相帮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
      在生活中,董研生是个乐于助人的人,谁有困难,谁需要帮助,他都会出现。
      “董队,我们这里没水了,给送点水吧!”“董队,你看看这个树怎么种植?”“董队,我们这里的树浇不上水,你看看怎么办?”每一天,这样的电话董研生不知道要接多少,不论是谁,他都热心帮助。
      “我既然能帮得上忙,就应该伸出友善之手,都是小事儿。”董研生如是说。
  “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
      2005年,市里决定治理白独贵湾沙区,改善恶劣生态环境。这一次董研生又是首当其冲,在那里实地参加测量,实地勘察。他带领工人们修路,压草网格沙障,铺设滴灌管道。日出而作,日落还没休息,积极为第二年春季造林做准备。
      董研生说:“治理前,该区域是一片沙海,寸草难觅,冬春季节风大沙起、漫天风沙。但是,只要有恒心、有信心,再强大的‘对手’都不怕。”
      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董研生与其他工人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让绿色在这片沙漠中一点点铺开。2008年,白独贵湾奇迹般地实现了地下水利管网、地上交通路网、空中输电线网和防风固沙林网的全方位配套。乔灌木平均成活率达到95%以上,昔日风沙肆虐的白独贵湾被沙蒿、沙冬青、梭梭、柠条等沙生灌木树种所代替,抵抗风沙的能力渐渐增强,在这不毛之地上筑起了一道道绿色长城。(记者  赵晖)

习近平致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的贺信
值此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举办之际,法院网
习近平会见李家超
国家主席习近平30日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新当选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