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农林院校人工智能及智慧农业类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设研讨会召开
本网讯 5月15日,全国高等农林院校人工智能及智慧农业类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设研讨会在信电学院237会议室召开。该研讨会由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来自全国15所农林院校及有关科研院所人工智能及相关专业的院长、专业建设负责人及专家参加了会议,共同商讨人工智能及智慧农业类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设议题。会议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总编辑丛晓红主持。
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曹志军、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张漫、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社长席清分别代表本科生院、信电学院和出版社致欢迎辞,对参会代表表示感谢,希望能够通过本次会议,深入研讨“双一流”建设和“四新”背景下全国农林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及智慧农业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以及课程与教材建设等问题。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奇峰研究员从农业进入数字化时代、智慧农业助力乡村振兴和智慧农业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对智慧农业最新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他指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农业是信息化战略的重要领域,应借鉴欧盟的智慧乡村建设,推动中国数字乡村建设。
信电学院教授李道亮提出了人工智能及智慧农业类专业教材的定位,他表示,新教材一定要面向本科生,分专业课程和非信息技术类学生通识教育两个类别进行编写,力求做到 “求质不求数”。华南农业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兰玉彬教授从智慧农业与精准农业航空,农用无人机的发展现状,农用无人机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应用以及农用无人机和人工智能未来展望四个方面介绍了农用无人机和农业人工智能的发展。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院长、国家教学名师何勇教授指出,教材是人才培养重要载体和专业建设必要条件,要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具有农业特色的人工智能专业和系列教材。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顾问刘军表示,教材要服务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应以高质量的教材建设为学科和专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15所农林院校的相关专业专业建设负责人及专家,围绕教材和学科建设,纷纷建言献策。丛晓红对会议进行总结。
随后,各位专家及新教材主编纷纷针对组建编写团队和启动教材编写工作等问题发表意见,并对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材编写大纲、教材的体系构架、内容及体例等问题提出初步的构想,都表示新教材要切实提高教材的针对性、适用性和示范性,教材的编写工作须整体统筹、分步落实、滚动建设。推进高等农林院校人工智能及智慧农业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更好地服务于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
下午,全国农林院校人工智能及智慧农业领域专家组成员参观了我院教学和科研重点研究室。
工程实践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孟繁佳带领专家组参观了电工技术实验室,电工学(电子技术)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电机实验室,电力系统实验室以及工程综合实验与创新中心。在参观过程中,孟繁佳细心解答专家组的问题,并展示了我院新引进的实验设备及技术。
在电子与自动化技术研究中心,孙红为专家组从农业信息的获取和物联网与反馈系统的控制两方面重点讲解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重点实验室和农业信息获取技术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同时,孙红副主任也针对各式传感器开发与作物信息感知,无人机载作物监测与智能作业装备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进入农业信息获取技术重点实验室,电子系副教授李寒向专家组演示了果实采摘机器人、农业巡检机器人、智能农机等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多功能农业机器人,指出了机器人在果实识别与采摘方面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