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防沙治沙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22.06.2017 15:03
本文来源: 林业网
广袤的大漠,无垠的沙海,对每一个新疆人来说都并不陌生,新疆是全国沙化土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也是世界上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长期以来,为了避免黄沙湮没这片土地,保卫绿水青山,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开展了大量防沙治沙工作,在天山南北矗立起一道道绿色屏障,使新疆荒漠化、沙化土地得到遏制,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新疆不懈努力,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林业工程做先锋
曾经,在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区,大自然似乎给这里铺上了一张张黄色的地毯,风一吹,就好像有人提起地毯在抖动,扬起满天沙尘,严重影响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
好在,一块块新绿开始在黄色的地毯上不断扩张,它如急先锋一般顽强地攻破沙土的领地,在天山南北新建绿洲,它如坚固的城墙一样矗立在防沙治沙的前线,为各族人民撑起保护伞,它搭建出新疆防沙治沙工作的主体框架,它就是新疆林业的重点工程。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林业、畜牧、农业、环保、国土、水利等部门按照各自的项目投资渠道,有效整合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各负其责,综合施治,以重点工程带动整体治理,使新疆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自治区林业厅副巡视员李秀明说,“十八大以来,新疆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塔里木盆地周边防沙治沙工程、退牧还草工程、水土保持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完成沙化土地治理5069.01万亩,包括畜牧部门沙化草地治理3614.07万亩,林业部门沙化土地治理1360.22万亩,水利部门水土保持和小流域综合治理94.72万亩。”
目前,在林业重点工程的“压制”下,虽然我区沙化土地面积扩展速度在减缓,已由2009年以前的年扩展82.8平方公里缩减为目前的年扩展73.4平方公里。
而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推进防沙治沙的工作成果,眼下,我区正在继续推进“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塔里木盆地周边防沙治沙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并在年内完成沙化土地治理450万亩以上。“十三五”期间,九大林业工程将在新疆大地不断拓绿,每年造林面积200万亩以上。
化敌为友助民生
在长时间与沙搏斗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在确保生态改善的同时如能化敌为友,把治沙与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可谓防沙治沙的一石二鸟之计。
盛夏中的南疆烈日炎炎,6月20日中午,和田地区洛浦县的农户买买提明·艾米提又来到了一片炙热的沙地之中。以往,看到这无尽的沙海,买买提明·艾米提的心中总是害怕的,因为沙土的袭来总是伴随着庄稼颗粒无收,房屋被迫搬走。可如今,这片沙地却成为了他的钱袋子。
在沙海中,上万棵红柳生长于此,每棵可固沙4平方米—6平方米,犹如一朵朵在这片黄色的海洋中泛起的红色浪花,而在红柳的根部,管花肉苁蓉(红柳大芸)则寄生在这,从红柳中吸取养分及水分,茁壮成长。
“每年红柳大芸成熟后,和田帝辰公司就会来收购,仅靠这部分收入,每年就能养活我们家的人!”买买提明·艾米提笑着说。
和田帝辰医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原产地和田管花肉苁蓉产业化开发,集良种繁育、种植推广、原料收储、系列保健食物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企业。近年来,该公司通过为当地农户供给优质良种和全程种植红柳大芸的技巧指导,并以保护价签约收购,使生态修复、红柳大芸种植与农民获得经济效益无缝衔接,形成了良性循环发展机制。
注重结构调整,发展沙区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带动种植育苗等林业产业以及二、三产业的融合型发展,“人沙共舞”的场景如今正在新疆的沙区不断上演。
李秀明表示,目前,新疆初步形成了以灌草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沙漠旅游等为重点的沙区特色产业,开发出了饲料、药品、保健品、化妆品、食品、饮料、果品等一大批沙产业产品,并带动了种植、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沙产业链不断延长,增加了农民在加工、物流和销售环节的就业。
据统计,眼下全区肉苁蓉、酿酒葡萄、沙棘、枸杞、玫瑰、甘草、黑加仑等沙区特色经济植物种植面积已达131万亩,“十二五”期间新增22万亩,总产值10.4亿元。沙产业深加工企业93家,年加工能力118万吨,年总产值34.5亿元。
“原来的治沙模式,只有生态效益,没有经济效益,治沙是被动的,甚至连生态效益都不能很好保证;现在的利益驱动治沙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李秀明说。
本文来源: 林业网
22.06.2017 15:03
敢把荒漠变绿洲 共建绿色新家园
敢把荒漠变绿洲 共建绿色新家园 ——四川全面打响生林业网
新疆治理沙化土地治理4100余万亩
国家林业局日前通报“十二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综林业网
山西省荒漠化面积年均减少17万余亩
6月21日,记者从省造林局获悉,林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