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把黄沙变成致富的“金沙”

26.04.2018  07:53



新疆阿勒泰市将军山上树木葱郁。新华社记者 王秉阳摄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在塔中植物园进行植物耐碱试验。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摄



4月16日,新疆昌吉农业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正在植树。牛国华摄/光明图片


  当春天的脚步踏入新疆,新疆多个部门已锁定目标:今年各部门将共同完成450万亩以上沙化土地综合治理任务。
  沙漠面积达到43.04万平方公里的新疆,与风沙的博弈从未停止。当年,和田地区的民丰县因为沙漠侵城,面临再次搬迁的命运时,防风治沙就成为人们的共识。如今,新疆各族群众通过沙漠种植、沙漠旅游、沙漠康养等方式,打造多元沙漠经济,将黄沙变成了致富的“金沙”,治沙与产业化相结合实现了生态和经济同频共振。
   使沙漠绿起来
  新疆防沙治沙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吐尔逊·托乎提介绍,今年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工作将主要围绕绿洲、城市、农村外围这些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区域,并向很快能见到效益的方面发展。一方面将继续深入实施塔里木盆地周边和准噶尔盆地南缘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提请国家加大对塔里木盆地周边防沙治沙工程建设资金投入,按规划设计及实际需求,规模推进,早出成效;另一方面将着力抓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政策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当好推动全区防沙治沙发展的探路先锋。
  与此同时,新疆还将在荒漠生态保护和修复、引导发展特色沙产业、防沙治沙科技支撑等方面持续发力,扎实做好防沙治沙各项工作,使沙漠绿起来的同时,让当地农牧民富起来。
  新疆是全国沙化土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也是世界上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开展了大量防沙治沙工作,在天山南北矗立起一道道绿色屏障,使新疆荒漠化、沙化土地得到遏制,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新疆不懈努力,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塔里木盆地周边防沙治沙工程、退牧还草工程、水土保持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已完成沙化土地治理3632万亩。目前,在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下,新疆沙化土地面积扩展速度在减缓,已由2009年以前的年扩展82.8平方公里缩减为现在的年扩展73.4平方公里。
  2017年,新疆通过植树造林、封沙育林、沙化草原治理、水土保持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方式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466.13万亩,顺利完成当年年度治理目标任务。眼下,新疆正逐步推进塔里木盆地周边防沙治沙示范区项目,结合脱贫攻坚认真开展生态工程,确保沙化土地治理任务顺利完成。同时将进一步建立健全防沙治沙体系,依托科研院所和社会企业,研发防沙治沙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提高新疆防沙治沙科学化水平,推进防沙治沙技术工程化、产业化应用。
   让农牧民富起来
  阿克苏地区沙雅县二牧场艾格日托格拉克村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过去村里饱受风沙之苦,昔日满目荒凉、风沙严重的荒漠现已被成片的梭梭林覆盖。
  “2016年,村党支部书记带着我们17户贫困户成立了合作社,栽植了200亩梭梭,并引进大芸进行种植。2017年就有了收获。2018年,大芸丰收,我最初入股合作社的6000元翻了一番。”村民艾买尔·阿合尼亚孜说。
  面对庞大的沙漠,新疆各地的群众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治沙模式:和田地区种植玫瑰、精河县种植蛋白桑、阿合奇县种植沙棘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治沙特点,也形成了今日新疆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据了解,目前,新疆大芸、酿酒葡萄、沙棘、枸杞、玫瑰、甘草、黑加仑等沙漠地区特色经济植物种植面积已达142万亩。
  和田绿昆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云海说,目前,周边农民因为没掌握种植技术,大多通过临时雇用或者参与长期管理的方式来增收。“今年我们将通过制定标准引导农民参与种植,同时确保绿色无公害,提升肉苁蓉的质量。”他说。
  而在于田瑰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于田瑰觅)的实践中,玫瑰花不仅在沙漠里尽情绽放,还发展成了特色产业。于田瑰觅办公室主任高纪元说:“于田瑰觅规划了万亩特色玫瑰开发种植基地,目前已经种植了6800亩,今后会逐步扩大。”
  于田瑰觅目前的玫瑰花产品主要以花茶和花酱为主,除了销售到疆内城市,还通过北京、上海等地的分公司扩大销售市场。同时,种植基地为周边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务工机会。“去年,我们全年使用工人两万多人次,都是周边乡村的农户。”高纪元说。
  随着2017年年底新疆新申报的乌苏甘家湖国家沙漠公园、沙湾铁门槛国家沙漠公园、轮台依明切克国家沙漠公园顺利通过国家评审,至此,新疆国家沙漠公园总数增至26个,总面积达198243.89公顷,成为全国沙漠公园数量最多的省区。
  新疆26个国家沙漠公园,26种不同的沙漠旅游体验,让新疆的沙漠有了别样风情。
   治沙与产业化相结合
  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乌兰旦达盖沙漠,金桑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桑湾)种植的2万亩蛋白桑让这片荒漠变成了“桑田”,也让他们有了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的基础。
  2009年,金桑湾总经理刘吉发了解到蛋白桑的发展前景,于2013年在家乡乌兰旦达盖沙漠尝试种植蛋白桑。经过5年的努力,如今2万亩蛋白桑生态林已经成为一道景观,他建立了桑叶加工厂,吸纳当地100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我和妻子每天采摘80公斤桑叶,能挣600多元钱,比起干其他农活收入高多了。”金桑湾的采桑工王强说。
  刘吉发介绍,一吨鲜叶经加工可产200公斤桑茶。筛选出叶质较老的桑叶可加工成桑碱片,剩余的残渣则成为高蛋白的牲畜饲料。从种植、采摘到加工成品,不会造成任何浪费。
  “未来5年,我们计划把蛋白桑种植面积扩大到10万亩,再上8条生产线,带动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收,我们还将继续研发桑葚果汁、花青素、桑黄菌、桑饲料等产品,提高桑葚经济价值,不断延伸产业链。”刘吉发说。
  趁着春光,吐鲁番市高昌区亚尔镇上湖村乌尔达庄园的经营主王磊正在修整庭院,为两个多月后到来的沙疗季做准备。
  王磊经营的旅馆紧邻吐鲁番的沙疗中心,每年6月份开始,来自全国各地的沙疗者就在此长住。“客人每次一住就是半个多月,10间房早被预订一空。我们这里的房间全部按照标准间建设,有卫生间、淋浴设施等,庭院里有葡萄园,游客可以付费采摘。”王磊说。
  据吐鲁番市统计,每年有30多万名游客慕名到吐鲁番进行沙疗。上湖村村民来提帕·依沙木丁已经在沙疗中心附近经营家庭旅社超过15年了,她把自家客房打扫得格外干净,还在院子里搭起了大板床。来沙疗的游客除了每天固定的两三个小时,其余时间就聚在院子里的大板床上盘腿而坐,唱唱歌、跳跳舞。来提帕的家庭旅社平均每年接待近千名游客,收入四五万元。
  为了升级沙疗康养产业,吐鲁番市委、市政府逐步将吐鲁番建设成为重要的风湿病治疗基地。自2015年起,吐鲁番市便启动了“沙疗小镇”建设项目,对吐鲁番维吾尔医医院沙疗中心所在地高昌区亚尔镇上湖村进行全面改造升级。沙疗小镇将上湖村进入沙疗中心主干道两旁的旧民居改建成统一的民族特色建筑,全村153户家庭式旅馆也随之规范升级,为游客提供更好的住宿、餐饮和休闲娱乐环境。
  以沙为本,带动种植、加工、贮藏、运输、销售、旅游、康养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产业链不断延长,产值不断增加。据了解,新疆沙产业深加工企业目前已有93家,年加工能力达118万吨,年总产值达到34.5亿元。治沙和产业化的发展,让沙产业成为新疆特色优势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更大潜力。
  (光明日报记者 王瑟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周世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