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做好扶贫报道的几点思考

31.10.2017  14:32
原标题:

   李朝民

  今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脱贫攻坚新阶段,我国媒体如何继续发挥新闻扶贫作用?记者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好扶贫报道?未来的扶贫报道重点有哪些?扶贫报道需要把握哪些原则?笔者结合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谈几点体会。

   我的蹲点故事

  每一名记者,都是有故事的人。但我的故事,不仅仅属于我自己,更是属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最关注的工作之一就是贫困人口脱贫。为了客观展示波澜壮阔的“中国式反贫困”行动,中宣部组织实施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农民日报社选派4名编辑记者,分赴4个省的4个村庄,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

  我蹲点在湖南省邵阳县郦家坪镇罗汉村,全村3150口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03户368人。与父老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交流情感,体察农情,记录精准扶贫的时代律动。同时,我还积极开展新闻扶贫活动,帮助罗汉村解决了一些发展难题。此次驻村调研采访不仅蹲出了感觉、驻出了感情,还采写了《光棍汉脱贫记》《好日子是干出来的》等多篇带有泥土气息的报道,讲述了乡亲们坚忍不拔的脱贫故事。

  在我到罗汉村之前,连邵阳县的主要领导都很少去过。我虽然只是一名普通记者,但我的到来,乡亲们却倍感亲切。他们说我是从北京来的,是中央派下来的人。面对群众对我的高看,我惟有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我时常提醒自己,绝不能给党和政府抹黑!我虽然住在老乡家里,但食宿费用自理。一个月来,我与村民在同一块田里劳作、同一个锅里吃饭、同一个屋檐下谈心,同看乡野美景、同听蛙声鸡啼,慢慢走近了乡村深处,走进了乡亲心里,与乡土贴得更近了、与百姓的心连得更紧了。乡亲们纷纷由衷感慨:“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最令我难忘的还是那封感谢信的事儿。5月22日,中宣部给我们每位驻村调研采访记者发了一封慰问信。农民日报社党委对此信高度重视,5月23日上午一大早就把慰问信转发给4位驻村记者。慰问信中有两句话引起我的注意:代向山村里的父老乡亲问好!祝愿他们家家户户早日过上好日子!当日下午,我在新一届罗汉村“两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转达了中宣部对父老乡亲的慰问和祝福。罗汉村“两委”和三千父老乡亲,无不振奋、无不感谢。为表达感谢之情,罗汉村“两委”挥毫泼墨给中宣部写了一封感谢信。感谢信主要内容是:介绍了罗汉村的精准扶贫情况、对驻村调研采访记者给予高度肯定、期盼中宣部今后能多搞些这样赢民心的蹲点调研活动。感谢信表态说:“我们一定会牢记习总书记嘱托,撸起袖子加油干,确保实现整村脱贫。”

  这封感谢信很耐人寻味。类似这样走心的事儿,还有不少,比如我帮他们浇西瓜、放羊、割油菜,干一些简单的农活儿,淳朴的乡亲们便用加个菜这样实在的方式,表达着他们的体贴和关心。我是北方人,吃面食居多,老乡们变着花样做给我吃,比如饺子、面条、馒头等。

  “崇农立言、惟仁求真”是农民日报社的宗旨。我们整天与农民打交道,一年到头几乎都在践行“走转改”活动。应当说,我们对农民还是比较了解的。编辑记者惟有了解农民,才能对农民有一颗赤子之心,才能自觉“为农民说话、让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经过驻村调研采访,我的第一个收获就是锻炼了党性,淬炼了工作作风,对国情农情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视角。

  蹲点调研也提升了我的新闻业务水平。我撰写的《光棍汉脱贫记》,重点记录了我与县乡村干部一起,帮助光棍汉邓再良改变“等靠要”思想,激发了他的内生动力,用勤劳兑现“我脱贫、我光荣”的承诺,最终实现了从“二逛子”变身保洁员的蜕变。回望《光棍汉脱贫记》,我的最大感悟是:对底层百姓的境遇,理解比同情更有意义,呼吁比理解更有价值。作为一名农村记者,一年能为农民说一句管用的话,比你获什么奖的意义都大。

  《光棍汉脱贫记》经过重点传播后,受到中宣部、农业部有关领导高度关注。6月2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对我的新闻扶贫故事进行了深度报道。6月8日,在中宣部举行的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总结座谈会上,我与新华社、央视的两位记者一起,作为媒体代表作典型发言。《光棍汉脱贫记》之所以诞生,主要是因为一段话启发了我。在4月25日行前培训会上,中宣部一位领导说,此次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要重点关注精准扶贫的动态进程,要深刻领悟共产党为贫苦群众谋幸福的初心。这些调研要求,如何在报道中体现?经过认真学习习近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讲话精神,我最后确定了报道主题:扶贫先扶志。

  第三个收获就是感受到了新闻扶贫的力量。在罗汉村精准扶贫过程中,我把自己当作村里的一分子,与干部们一起帮扶贫困户。同时,我把调研采访发现的问题和老百姓的诉求,归纳整理后一并打包给邵阳县委书记蒋伟。随后,蒋伟带了5个局长,到罗汉村现场办公,并且看望了邓再良。如今,罗汉村正发生着巨变:村民盼望10年的3.9公里主干道已经竣工,6个人畜饮水点整改工程基本完工,村部活动中心、村中心小学等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记者要下的功夫

  一个月的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让我深刻认识到这一活动的重大意义。可以概括为三个词:基地、窗口、桥梁。具体而言,驻点调研采访的村,为记者们了解真实乡土中国提供了基地,为世界读懂砥砺奋进的中国打开了一个新窗口。更重要的是,驻村调研采访活动架起了“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桥梁,让顶层温暖真正传导到基层百姓。

  如何才能把这项活动搞好、搞成品牌?就我们记者而言,有三个方面需要下一番功夫:情怀、内功、担当。

  要有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到河北张家口贫困村,为困难家庭一笔笔算脱贫账,给大家发展产业致富鼓劲。我感到,总书记问的虽是一家一户的小账,展现的却是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大情怀。情怀是一种深厚的情感和高尚的心境,只有深深地热爱,才会有情怀。总书记每次到地方考察都深入农村调研,体察民情、问计于民,为三农事业发展引路子、指方向,这是总书记的三农情怀。我们作为记者,更要怀着强烈的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面对百姓要像面对亲人,问冷暖、明诉求、知期盼、解难题,真正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增进群众感情,反映人民呼声,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

  要有内功。古人讲,“政善治,事善能。”事业的发展、个人的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自身的能力和素养。中央领导强调,要提高正面宣传的质量水平。注重选题策划,善于讲好故事,多打造有思想、接地气的“现象级”作品,不断提升宣传效果。改文风永远在路上,正面宣传尤其要坚持不懈改文风、写新风,反对“假大空”,倡导“短实新”,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怎样才能做到?我想,只有苦练内功,才是根本途径。具体讲,就是学思践悟,要实现学习、思考、实践、感悟的螺旋式上升。学习是永葆生机与活力的前提和基础,要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不断丰富知识素养,成为本行业本领域的行家里手,做到温故知新、闻一知十。思考是探讨分析并破解难题的有效办法,要密切结合实际,对学到的知识、发现的问题认真思考、深入辨析,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学习与思考的落脚点在于新闻实践,要做到问情于民、问实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精彩报道来检验学习与思考的效果。学、思、践的过程就是加深领悟、探寻规律的过程,要做到边实践、边领悟、边探索、边总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发现并掌握新闻传播规律。

  要有担当。我们记者,不仅要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还要敢于担当。能不能担当负责,直接检验着我们的党性和工作作风。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新闻记者的基本职责,也是展现新闻记者价值的关键所在。必须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把握好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自觉为中心任务助力,为全局工作添彩。

   三个报道重点

  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扶贫开发工作呈现新局面。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我国脱贫攻坚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从总量上看,2016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4300多万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平均每年需要减少贫困人口近1100万人,越往后脱贫成本越高、难度越大。

  笔者认为,从当前和今后几年的扶贫报道趋势看,应该在三个方面重点发力:深度贫困、产业扶贫、内生动力。

  深度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看,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主要难在以下几种地区:一是连片的深度贫困地区,西藏和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四川凉山、云南怒江、甘肃临夏等地区,生存环境恶劣,致贫原因复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缺口大,贫困发生率普遍在20%左右。二是深度贫困县,据国务院扶贫办对全国最困难的20%的贫困县所做的分析,贫困发生率平均在23%,县均贫困人口近3万人,分布在14个省区。三是贫困村,全国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居住着60%的贫困人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滞后,村“两委”班子能力普遍不强,四分之三的村无合作经济组织,三分之二的村无集体经济,无人管事、无人干事、无钱办事现象突出。

  在深度贫困成因中,需要特别关注因病致贫问题。从我蹲点调查的情况看,贫困户中,几乎每家都有病人,收入的大部分用来看病吃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不是个别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深度贫困地区在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难度虽然很大,但我们仍然实现了大规模减贫,也创造了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县、贫困村脱贫的成功经验。习近平在福建宁德工作时,把“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提倡“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树立“弱鸟先飞”的追赶意识。宁德经过长期努力,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江西井冈山、河南兰考是已经摘帽的两个贫困县。2013年习近平到过的湖南湘西州十八洞村,3年多时间摘掉了贫穷帽子,实现了全部脱贫,当年的40个光棍已有一半成了家,而且新娘都是外村人。

  实践证明,深度贫困并不可怕。只要高度重视,思路对头,措施得力,工作扎实,深度贫困是完全可以战胜的。各地进行的积极探索、鲜活实践,就是我们选题的来源、报道的重点。比如十八洞村光棍汉结婚的故事,就就很博受众眼球,是一则难得的新闻。大家可能会好奇地问,光棍们在3年多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让自己迈入了幸福的生活;外村的女人为什么又愿意嫁给十八洞村的光棍们,光棍们身上有什么吸引她们,让她们毅然决定托付终生,这些新娘们的所思所想所盼;光棍们的婚后生活是个什么样子,等等。如果记者深入十八洞村进行深入调研采访,挖出接地气的故事,不但能满足广大受众的阅读需求,而且还能为其他深度贫困地区的光棍们摆脱贫困提供了可学可鉴的范例。

  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重要特征。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固原考察时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把培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河北张家口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指出:“要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习近平总书记对产业扶贫重要性的思想和要求一以贯之,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头戏,是精准扶贫的“发动机”,是增收致富的“摇钱树”,涉及面广、涵盖面宽。推动产业扶贫工作,需要调动各方力量,上下配合,多方联动,凝心聚力,共同行动。做好产业扶贫新闻宣传报道,应着力三个方面:

  产业扶贫,市县是关键。郡县治,天下安。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脱贫攻坚的“一线指挥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央决策是发动机,全国2800多个县市区就是底盘,有了底盘的支承和接力,汽车才能正常行驶。”按照中央要求,脱贫攻坚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县级党委是全县脱贫攻坚的总指挥部,县委书记要统揽脱贫攻坚,统筹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所以,我们的产业扶贫报道要将视线下移,重点聚焦市县,挖掘生动实践。

  产业扶贫,典型是引领。基层干部群众善于创造,也善于借鉴学习,典型引路是十分有效的方式。我们要把各地农业部门创造的产业扶贫范例,作为当前宣传产业扶贫工作的有效抓手。我们要深入调研、深度挖掘,总结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服水土、接地气的优秀范例,真正把基层的实践和创造总结上来,把先进经验和成功范例提炼出来、普及下去,切实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让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想干、敢干、能干、会干,进一步提升当地产业扶贫工作水平。

  产业扶贫,作风是保障。产业扶贫优秀范例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以务实的作风、以对老百姓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发展产业,对认准的产业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过,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发展产业见效慢,一些地方为急于脱贫摘帽见政绩,更愿意搞易见成效的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建设等,不太愿意把主要精力放在产业扶贫上,不同程度出现了对产业扶贫不够重视、帮扶措施不精准、产业同质化、走给钱给物的老路等形式主义问题,影响了脱贫攻坚的实效。所以,产业扶贫报道时要对那些搞形式主义、搞花拳绣腿、搞繁文缛节、搞表面文章的坚决说“不”,坚决防止数字脱贫、弄虚作假,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推进产业扶贫工作,让贫困地区既得到经济效益又获得生态效益。

  内生动力。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没有内生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贫困户自己不愿意脱贫,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现在,一些地方出现干部作用发挥有余、群众作用发挥不足的现象,“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着急,群众不急”。一些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如果是这样,就是花了很多精力和投入暂时搞上去了,贫困户虽然脱贫了,但最终也难以巩固脱贫成果。

  因此,扶贫报道要重点关注对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和组织工作,引导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近几年,我也去过不少贫困地区,这些地方风光优美、资源丰富、民风淳朴。只有这些要素活起来,开发出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各地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支持他们积极探索,多做“扶一把、送一程”“授人以渔”的事,改变简单给钱、给物、给牛羊的做法,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不大包大揽,不包办代替,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需要把握好几个原则

  回顾这一个月的驻村调研采访活动,我深深感到,精准扶贫报道工作之所以能实现新的发展和进步,最根本在于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于习近平总书记2·19重要讲话精神的科学指导。我深深感到,履行好党中央赋予脱贫攻坚新闻报道的职责使命,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很好坚持和把握。

  第一,始终坚持政治方向、党性原则。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党。脱贫攻坚战考验我们的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工作作风,既要运筹帷幄,也要冲锋陷阵。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政治上说,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反贫困工作,巩固了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极端重要性的论述,切实把脱贫攻坚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摆在首要位置抓紧抓好。做好脱贫攻坚新闻报道工作本质上是政治工作,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第一位的要求。

  第二,始终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立,就是让正确的脱贫攻坚导向立起来、强起来。具体来说,就是抓典型。当下,亟须广泛选树脱贫攻坚中的各类先进典型(也包括新闻扶贫的典型个人和事迹),打造一批能在全国“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大典型,要对其进行高规格表彰。破,就是要加大改革力度,以改革促发展。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破除阻碍贫困地区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另一方面强化监测督查,对扶贫领域存在的违法违规等问题,坚决从严惩处,严肃追责。主流媒体要加强舆论监督,既要弘扬正能量,也要敢于发声亮剑,切实把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负起把好关口、把好方向的责任,负起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责任。利用好网上网下两个舆论场,把脱贫攻坚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同步推送到网上,使积极健康的内容多起来、向上向善的氛围浓起来,提升宣传报道的整体效应。

  第三,始终坚持农民主体、群众立场。农民推动了中国革命,农民引发了中国改革。实践证明,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度,任何时候都不能不依靠农民,任何时候都不能不想着农民。作为新闻媒体,在致力中国梦的伟大时代,不仅要正确对待农民,心还要贴近农民。要“为农民说话”,始终与农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在尊重农民、信任农民的同时,为保护农民权益鼓与呼;要“让农民说话”,实现媒体与农民的互动,让农民群众在媒体上畅所欲言,不仅要让全社会听到我们为农民说话,也要让全社会听见农民自己说的话;要“说农民的话”,新闻报道要通俗易懂,喜闻乐见,不搞弯弯绕,更要站在农民的角度说话,说农民想说的话、农民感觉对劲的话、说到农民心坎儿的话。

  一次驻村采访,留下终身念想。作为一名时代的记录者,我们有责任走进平凡,发现背后的不平凡,握紧手中的那支笔,写下一个个属于这个时代的责任与担当,一点一滴,凝聚起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强大力量。在接下来的工作里,我会不忘初心,继续站在厚实的土地上,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者系农民日报编辑记者)

精准扶贫 新征程我们再出发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 十八大以来,News.Cntv.Cn
解读生态扶贫的山西样本
  山西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省份,林业网
安徽林业扶贫带动18.5万人口脱贫
  我省充分挖掘林业扶贫潜力,积极探索林业精准脱贫路径,统筹扶贫与生态保护“共赢”。今年以来,全省林业产业扶贫共带动1800多个贫困村、7.林业网
我校“三精准”定点扶贫镇康 入选部属高校精准扶(脱)贫十大典型项目
本网讯   根据教育部滇西定点扶贫工作的整体安排,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