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阿城在文学院举办“中国世俗与中国文学”讲座

30.09.2016  18:44

9月28日下午,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阿城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题为“中国世俗与中国文学”的讲座。文学院院长孙郁参加讲座并致辞,杨庆祥副教授主持讲座。

孙郁院长表示,阿城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并代表文学院师生欢迎阿城的到来。

阿城讲述了现代性的兴起与发展。他表示,现代性是一种颠覆,一战确定了文学的现代性,二战固定了现代性。他引述杜尚的《小便池》,以证明现代性对艺术的影响。随后,他谈到中国人的文明文化“没那么糟糕”,国人的忧心忡忡实则在于“一种文脉”。此可上溯至春秋年代。在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的年代里,孔子和老子著书立说,在巫教社会背景下“不语怪力乱神”,率先表现出了个人意识的觉醒。

在谈到文学的深层结构时,他解释道,文明的发生源于井田制,宗族中公益性的“公田”即为其遗存。世俗充斥在对宗族、社稷的热爱中,古人当中“报效宗族”实则是一种比“报国”更实在、更具体的动力。阿城还饶有兴致地讲起自己笔名的来源:著书只行以其名“阿城”二字而隐去姓氏,是因为名是自己的,而姓是传承的,“否则就是卖祖宗”。

最后,阿城讨论了文学的世俗化问题,将其解释为封建时代“贵族社会”的跌落:从宋襄公的任意,到秦军“虎狼之师”不守战争礼仪割取首级,再到平民出身的汉高祖脱离贵族生活的一系列法则,文学自此不再是士人的专利。他还回忆自己幼年时,家中保姆对《红楼梦》家长里短式的理解,他们基于生活经验对于林黛玉式人物的评说,其实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展示了文学的世俗图景。

讲座结束后,阿城与在场的观众进行了互动。在被问及“文学究竟应该承担什么”时,他说,文学帮助我们改变我们的状态,并引用《尚书》成句:“诗言志,歌咏言。”文学作品能改变人的当前状态,而“流行歌曲只安慰原来的状态”。

阿城的演讲加深了文学院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为他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传递出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对文学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