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记忆国际论坛暨第六届中国电子文件管理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10月24日上午,数字记忆国际论坛暨第六届中国电子文件管理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报告厅举行。本届论坛以“数字记忆:构建、认同与传承”为主题,由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北京研究中心、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中心和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共同主办。论坛内容包括数字记忆的采集、整合、保管、利用、展示等方面的理论认知和实践成果,旨在搭建数字记忆领域的交流平台,加强国内外相关机构与项目的沟通,促进数字记忆理论和方法的丰富完善,推动数字记忆实践活动的进展。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王祥武出席论坛开幕式并为大会致辞。浙江省档案局局长刘芸,湖北省档案局局长黄国雄,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北京研究中心主任、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冯惠玲,国家电子文件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处长张定华,以及来自中国大陆、新加坡、英国、荷兰和台湾地区的业界和学界专家出席论坛。
陈雨露校长在致辞中表示,记忆对于个人和集体都极为重要,健全的集体记忆是判断一个民族精神状态、文明程度的重要依据。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历史记录、尊重传统文化、珍惜集体记忆的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书籍、艺术习俗等全面构筑了中华民族的“记忆宫殿”。数字技术是保存记忆的科学技术和手段,但其发展也为集体记忆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他表示,在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如何构建、认同与传承集体记忆是我们面临的新的挑战,也是召开本次论坛的主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基地,在数字记忆构建、中华文明传承的教育与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希望能够与社会各界携手,共同推进数字记忆的构建。
李明华局长表示,集体记忆对一个社会群体来说至关重要,通过构建、维护和传承集体记忆反映该群体的本质、信仰和归属的共同传统对于集体文化、社会记忆也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档案界一直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成功,让中国记忆上升为世界记忆,对人类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整合档案资源、确保珍贵档案文件得到有效保护和申报成功是当前的重要课题,人类进入数字时代,在提升数字记忆进步、实现记忆传承方面需要解决许多问题。要不断吸收新事物,运用网络数字技术,把档案、记忆工作做得鲜活起来。
王祥武主任表示,人文北京研究中心以特别委托项目的方式开展了北京城市记忆数字资源项目建设,该项目致力于满足信息时代城市化建设和大众数字资源需要,在两年时间内搭建了北京记忆大型数字资源平台总体框架,制定了数字资源注入和数字化的项目标准,初步实现了记录平台设计与研发,基本完成了六个专题的展示,探索了记忆网站建设的流程与方案。将北京文化以数字资源的形式传播,对于传承北京文化,保存北京记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随后,冯惠玲教授作了“数字时代的记忆风景“主题演讲。她表示,开放式、跨领域合作将成为数字记忆建设的基本路径。我们需要记忆是因为记忆联系着昨天、今天和明天;对数字记忆的需要是因为我们的时代是数字时代,居不可无“网”,人们正大量地从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迁移,对数字记忆的需要也是记忆管理的要求,我们要构建丰富而活泼的数字记忆;要让大众参与到数字记忆的建设中,共同构建精彩的数字记忆。
主题演讲结束后,论坛进入“国家记忆”“地区与城市记忆”“资源的数字化开发”“新媒体中的记忆”等多版块主题报告环节。众多成功项目分享了各自在构建数字记忆、加强地区认同、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引起与会者的深入思考和热烈讨论。本届论坛还创造性地使用微报告、视频报告等形式,带领与会者在多媒体环境中,快速领略国际国内优秀项目成果,使更多更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内容被展示与交流。
数字记忆国际论坛突出了数字技术与学术、科技之间的融合,论坛主会场采用三屏高清显示,配合学生分会场现场直播,给予与会者视觉、听觉的双冲击,营造了一场信息科技支持下的数字记忆盛宴。